医药价格专家评审办法到底如何评审 生产厂家报的真是新药吗

2009-02-09 13:38:33    来源:  作者:

  那么生产厂家报的真是新药吗?

  长年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搞经营的一位不便具名的药品经销商向本报记者透露,按国际惯例,开发研制一种新药大约要8到10年,长的甚至超过15年,从研发到投产的成本在10亿美元左右。而按一些制药企业惊人的研发速度,可见其中自有“高招”。

  这位药品经销商说,这种招数就是“换汤不换药”,说白了就是给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进行重新添加辅料、重新命名、重新包装,最终达到让物价部门重新定价的目的。

  人们会注意到,医院、药店出售的同种药品,因剂型、包装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价。比如,有的生产厂家会把原本是瓶装的片剂,改为铝铂板盒装的胶囊。这样一改,原来100片、售价6元多的药品,就会摇身变成36粒售价13元。

  再如,以往常用治普通胃病的一种西药,每瓶100片不到5元钱。后来药厂改变药品包装,再用上一种新的商品名,在成分无大变化的情况下,每盒改为20片,售价却升至38元。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河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透露,药品生产企业在进行新药品成本核算时,往往会把所谓的研制开发费用、生产设备更新费用、临床验证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等,统统算在新产品价格中。有的企业甚至会把折扣、回扣及交际费用等开支也摊入成本,导致药品在出厂时就含有虚高水分。

  知情者透露,一些药厂如果按真实成本定价,反而会遭遇“药品价低利薄难以出售”的尴尬。

  而药品生产企业或医疗服务机构在报价时,一般首先向物价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给出一系列数据,以支持自己的定价或调价申请,物价部门再来审核批复。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现实是,负责医药价格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没有医学、药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对各项成本进行调查审核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成本信息不对称,一些药企和医疗服务机构会千方百计在定价上“钻空子”。

  河北省物价局的管理人士说,事实证明,药品生产企业为谋取利润,在申请定价时会在私下里做很多“准备”。

  比如,有些药品本身并非优质药,但生产企业会拿来一大堆荣誉证书予以证明。不过,这些药上了评审会后,专家们稍作分析论证就能发现破绽。

【内容导航】
第1页:“过滤”价格 第2页:泡沫何在
第3页:生产厂家报的真是新药吗 第4页:挤掉“水分”
第5页:仍需“减肥”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