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药价和“降价死”的成因分析

2012-10-24 10:47:37    来源:  作者:

  药品“降价死”,是药品价格市场化的怪胎。因为降价药不赚大钱,一些药厂就不生产降价药了,因为降价药回扣少,医院和药房就不采购降价药了。更有药企,钻国家对新药保护政策的空子,新瓶装旧酒,将一些百姓欢迎的药品另起个新名,按“新药”定高价维系暴利,这是“公开的秘密”。

  天津市资深业内人士解析“高药价”贵在哪 “降价死”原因何在

  虽然药品降价的举措能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但“降价死”成了药品降价措施一个尴尬的伴生现象,患者所享的实惠变成了降价目录中一个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的药名。“印象里,2004年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药品降价,当年一部分药品就出现了‘降价死’。”资深业内人士刘先生回忆。“那个降价幅度特别大的诺美沙星注射液就是一种‘降价死’的药品,降价以后两三个月,我们再去采购就被告知这种药没有了。”天津市南开长江医院某社区卫生站的杨站长也有类似的记忆。

  金蝉脱壳 换装重新上市

  据业内人士介绍,“金蝉脱壳”是一些药企应对药品降价的惯用手法,即停止生产被降价的产品,换一个剂型或者换规格,当做一种新药重新申请上市。“比如同一种药,把片剂换成胶囊剂,就可以重新申请注册,行业内有专门的这种委托注册公司,可以帮助药企办理所有事宜,我所知道的最快3个月就可以出许可证。重新申请花费不菲,但若低于因降价带来的损失,企业还是会选这条路。”刘先生告诉记者。而且有的药换了包装后,反而比旧包装的价格更贵。“曾经有一种感冒药售价5、6元,但实施降价后,药厂更换了包装,现在反而卖到了16-18块钱。”医药从业者杨先生说。

  利润减少 厂家最终放弃

  “每次降价后,我们药店都会根据要求调整价格。从几次调价经历来看,通常大部分药品零售价格都在限价之内,对个别高出限价的药品,药店一方面会暂时赔本销售,另一方面则会找到药厂商议调价事宜,如果药厂因为药品成本过高或利润太少,坚持不降价,那么药店便只能取消进货,时间一长,取消这种药品进货的药店增多,最终药厂也会停止这种药品的生产。”天津市某连锁药店企划部经理陈先生说。

  “对于医保用药,政府采购是实行招标制的,参与投标需要缴纳费用,收费以标的物数量为准,并不考虑药品自身的售价和销量,如此一来,有些本就利润不高的药降了价以后,药品经销公司可能就会选择放弃某一地的市场。”从业16年的社区医生宋先生告诉记者。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