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超国民待遇与国产仿制药准国民待遇

2012-08-27 17:43:38    来源:  作者:

  此番原研药遭遇的“三祭旗”,释放出了相关部门去“超国民待遇”的部分决心。不过,在此前的29次降价中,外资药企(原研药)才参与了3次,降价幅度也远比国内药企小。按照此种趋势和幅度,降价未必能成为使国内药品站到同一标准线上的法宝。

  事实的另一面也表明,治标不治本的动作再多,也难以产生实效。究根揭底,原研药获得“超国民待遇”身份的源头在于我国尚待健全的医药体制和法律体制,“质优价高”只是表面原因。本报特约观察家、上海源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则红颇感无奈地表示,“在入世的过程中,我国一味急着迈进WTO,并意图以此摆脱困境,在知识产权上的让步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这也导致我国不得不为外资药品提供‘特殊领域’。”对比1984年的《专利法》,1992年版将关于“对药品和通过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抹去,似乎就是这一转变的形象印证。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降价的同时也有诸多“逆行”的措施在运行。从2001年就开始实行的单独定价,到近几年的分层次招标、一品两规、按比例报销等,不仅给了原研药单独定价权,使外资药企跳出与本土企业竞争的范围,更是打击了国内众多的仿制药生产企业。

  面对业内质疑,相关部门的解释是,任何配套措施都是为了实现降低药价的最终目标,“并没有想到会对原研药形成客观的有利条件。”但此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考究。而早在2010年就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搁浅之后,个中的缘由也耐人寻味。

  【独家观察】用质量打造“准国民”通行证

  从1992年《专利法》将关于药品不得享受专利权的规定取消开始,到我国提早于1993年实施的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再到2000年的《药品政府定价方法》,加上外资药企公关有术,“超国民待遇”的口子越扯越开。

  回过头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是“原研药”这个词的原创者。但是,这个原创只是给了原研药超高的价格定位,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骄傲,反而透支了医保,带坏了医疗,压榨了医药行业,使我国医药行业承受者“弱国民待遇”下的不可承受之重。

  尽管业内也有不少呼吁,要求实现“一视同仁”、“法出一门”,但在我国医药行业仍处于国际范围内的“弱势”地位时,“弱国民待遇”不仅仅会是国内医药企业的遭遇,也会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现状。即使我们还可以挑出“质优价高”的很多空子,我国医药行业本身存在的硬伤却也提醒着我们:要使我国在国内外范围内实现“准国民待遇”,自身变得更强才是根本。

  可喜的是,国家也已经给出了实现“准国民待遇”的信号,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差距逐渐拉平。这也就意味着,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白热化竞争将全面开启,因此,在国内大医院的药品市场份额被外资药企占去半壁江山的格局下,这一阶段将是国内本土制药企业,尤其是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提质量、促创新的黄金时期。

  正如于明德所说,对医药企业而言,提升质量是重中之重,企业不能满足于达到合格标准就过关的现状,必须向质量高标准看齐,将提升产品质量作为无止尽的追求,也要更重视新药研发,用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将“原研药”挤出中国的医药词典。否则,当外资药企占据专利药市场或者仿制药市场之后,国内药企要实现“准国民待遇”将成为奢想。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