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医疗器械等价格严重虚高

2010-01-30 11:36:54    来源:  作者:

  这位官员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来源多样,产品质量差异大,没有统一标准。有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新产品更新换代快,单纯靠招标或集中采购降低价格很难。比如,你刚招标定下某种耗材的价格,他马上又推出换代产品,原来的定价基础不存在了。类似办法会把以前的降价努力都消解掉。

  这位官员还透露,卫生部在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试点期间,为了让企业降价,曾组织专家对产品提出了建议价格。但由于卫生部门没有定价的职责和权利,缺乏法律法规的依据,此举受到企业的严重质疑。同理,作为主体的医疗机构,实际上也是没有定价权的。政府出面的集中招标采购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采取限价的方式似乎更为合理:由价格部门牵头,卫生部门参与,将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此限价之下,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说:“规范医用耗材管理,我们一直努力在找平衡点,既要抓治理又要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人是理解的,这是我们继续这项工作的信心来源。”

  他认为,要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真正“挤水”,政府首先要把住进口环节,由国家出面招商。他说,有的高值医用耗材进口时是按斤论价的,却按个申报,海关要提高监管能力,把好进口关。国家还应对耗材减税或免税,减轻患者负担。流通流域一直打着“市场调节”的旗号哄抬价格,市场又缺乏监管,因此应减少流通环节,提倡厂家直销。应由国家发改委、物价局牵头,出台指令性价格。

  学者何铁强认为,通常看到治理看病贵是利用降价这一行政手段,很少有医院采取措施主动“压价”的,因为医院缺乏动力。阜外医院的做法是一种自律,其做法中追求规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解决看病贵,在医疗行为上亟须解决的是遏制因滥用而发生的高昂费用。由于医疗上的合理使用而带来的价格偏高问题,才是需要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和购买策略调整发挥作用。规范医疗行为,实际上是规范医生的操作,对于医院的运营、采购、供应、评价等,同样也应规范。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