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措施无法挽救新医改的失败

2011-11-15 20:50:01    来源:  作者:

  药品招标制度成高药价帮凶

  最新一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药物从药厂出厂价到医院的终端价格,中间各环节中间利润高达2000%以上。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多家药企生产的多个药品,从出厂价到医院终端价的中间环节均存在10-20倍不等的暴利。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出现这种问题从表面来看是我国药品招标制度存在漏洞,药价虚高一直是相关部门努力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发改委几乎每年都会调整药品价格,然而简单的调价根本无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一旦药品价格调低到药企心理底线之下,药企往往选择直接放弃这种药品的生产,转而开发利润更高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之下,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应运而生,所谓药品招标制度,就是指药品在进入医院之前,为了避免医院及药品的生产企业进行暗箱操作从而实施的以“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为原则的药品招标。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药品招标,并规定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通过药品招标而来,价格也由当地药品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

  郭凡礼指出,这种看似合理的药品招标制度到最后却成了药价居高不下的帮凶,因为这些出厂价到医院终端价中间环节存在10-20倍不等暴利的药品全部通过了药品招标制度,可以说,如今的药品招标制度已经完全变了味,甚至成了“药价虚高”背后最大的推手,昔日为了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招标制度此时完全沦为笑柄。

  郭凡礼同时表示,而药品出现10-20倍不等暴利的深层问题在于目前国内医药体制。如果说药品招标制度是药价居高不下的帮凶,那么国内“以药养医”体制就是药价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新医改花费超过一万亿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老百姓仍然无法体会到药价降低,如果不能对医药体制进行改革,一切表面措施都无法挽救新医改的失败。

  新闻链接:20倍药价受关注 业内称并非个案

  中间各环节价差高达20倍以上的药品价格引发市场热议。而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认为这并非个案,多家药企的药品都存在10-20倍不等的差价现象。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一般药物的成本大约为终端零售价的10%左右;如果超过10%,公司的经营压力会很大。一上市公司医药销售代表透露,在销售过程中,零售价的30%返给医生、5%返给医院、20%返给销售人员、6-8%返给医药公司,15%用于公司销售管理团队经营费用,最后剩余的20%多或者接近30%为企业所得利润。

  科伦药业(002422.SZ)此次被媒体指出,其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100ml:0.4g的出厂价为2.7元、中标价23元、零售价26.45元,中间利润880%。公司证券代表黄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密切关注并反复分析了相关报道,但公司不便发表意见,相关资料信息亦不便提供。另外,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天麻素注射液被指出厂价1.12元、中标价11.6元、销售价13.34元,中间利润达1091%,但辅仁药业集团副总裁王军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愿意对此予以评论。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出现这种问题从表面来看是我国药品招标制度存在漏洞,药价虚高一直是相关部门努力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发改委几乎每年都会调整药品价格,然而简单的调价根本无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一旦药品价格调低到药企心理底线之下,药企往往选择直接放弃这种药品的生产,转而开发利润更高的产品。实际上,药品出现10-20倍不等暴利的深层问题在于目前国内医药体制,“以药养医”是药价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

  张西流:“医药分家”是治理药价虚高的“降压灵”

  常用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终端,中间利润最多超过2000%,这样一个数字的确让人大跌眼镜。国家制定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价,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但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随机选取了20种药品,用了一年时间调查后却发现,在一些地方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比实际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11月14日《钱江晚报》)

  一种普通的药品,价格居然比出厂价翻了近20倍,还得在药店才能买得到这相对比较“便宜”的药品,如果进了医院,经过“技术处理”之后,可能价格还要向上翻几个“跟斗”。难怪老百姓时时在提醒自己“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什么都可以吃,就是不能吃药”,难怪老百姓天天在哀叹“看不起病,用不起药”,原来药品经过几道“关卡”之后,越变越值钱了,个个都是如此“高贵”。问题是,老百姓虽然“看不起病,用不起药”,但不用药,病就很难痊愈;于是,明知道药价高得离谱,也只能“口服心服”地任其宰割。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不是生产成本编高,厂家定价也水涨船高,而是几级经销商“心太黑”,唯利是图,见钱忘义,层层加价,造成药品价格普遍患上了“虚高症”,形成了药品价格“出厂低、销售高”的极大反差。药品价格得了“虚高症”,也让老百姓患上了“恐高症”,一些生活困难者,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也舍不得打针吃药,忍着病痛硬挺着,挺过去了自然是一件好事,既节省用药开支,又让高价药受到了冷落;万一挺不过去,就有可能小病拖成了大病,最终还得进医院挨上“更阴狠的一刀”。因此,“药价虚高症”,伤及的还是普通百姓。

  长期以来,国家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药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但是,收效甚微。比如,2010年7月,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本来实行药品招投标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药物流通环节和有效降低药价的手段。但是,这一年多来,因质疑药品招标不公的事件屡次发生。在巨大的利益蛋糕面前,政府和医药流通企业相互勾结、达成协议、分享利润。这样的直接结果是,一年多来新医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反效果。

  药品的招投标制度本来是为了斩断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而生,但是由于“以药养医”的体制依然存在,因此反而成为了导致药价虚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医”、“药”能真正意义上的分家,我国的新医改才有真正成功的希望,药价才能真正回归理性。

手机:   汉字数
匿名发表于 2012-05-10 22:00:15
当人民币不再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时候,就是医改成功的时候。经济社会的人都惟利是图,都是钱在作祟,怪就怪发明了货币的那个人吧,如果没有了货币交易,人与人与社会之间没有了利益关系,那么人间就和谐了。
查看全部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