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死还是临时性下架 此番药价下调能达效果吗

2011-03-29 18:21:24    来源:  作者:

  药品降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部分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正式执行。此次调价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平均降幅21%,预计每年可为患者减负100亿元,这是自1997年以来国家针对药品价格进行的第27次调整。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实际上,此次药品降价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真实发挥的作用。国家已经对药品的价格进行了27次调整,可为什么老百姓却一直没有感受到药价降低为他们带来的实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医药体制的问题。

  就拿历年来国家对药品的降价政策来说,每次发改委都是针对药品市场最高零售价格而进行的价格调整,并不是按照药品的实际销售价格来进行价格调整,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老百姓体会不到药价降低,另一方面让老百姓感觉发改委的每次调价都“只闻其声、不见其行”。

  郭凡礼认为,如果想要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单单降低药价根本起不到预想的作用。简单来说,即使药品价格下降,但是如果药品用量增加,这依然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除此之外,还有种类繁多的检查费、专家费,甚至是“药事服务费”,这些大大小小的费用累积在一起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因此,药品降价只是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一种方法,它根本无法撼动目前国内医药体制的格局。同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国内大多数药品集中在医院销售,而多年来形成的“以药养医”体制让医生掌握了药品的生杀大权,过度医疗则完全抵消了药品价格下降的空间。所以说,问题并不在药品的价格上,而在于体制上。

  郭凡礼表示,经过27次降价却依然无法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仅仅通过降低药品价格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遗憾的是相关部门依然把降低药价作为新医改取得成功的重要内容来抓,这究竟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是对医改的回避,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考虑。

  相关新闻:162种药品价格下调 “降价死”还是“临时性下架”?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从28号开始降低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有些药店反映少部分药品出现“降价死”问题,但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只是“临时性下架”。

  这次降价的药品主要是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的药品,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比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等。据记者了解,零售环节目前已调整完毕,不过,北京同仁堂哈尔滨药店总经理徐震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些困惑:

  徐震威:我们是零售企业,对零售企业有个适当、合理的利润,一周前我们就把降价的目录完全执行了,现在有几十个品种出什么情况了呢?原来厂家的供货价高于现在的零售价了,我们只能先把这些品种下架,现在我们的所有业务人员也在积极跟厂家联系,厂家也在不断拿出新的价格给我们的库存商品买账啊或者退货。

  市场把徐震威的这种困惑戏称为“降价死”,有些消费者也对这轮药品降价提出了质疑和担心:药价降下后,会不会导致药物从市场消失甚至从此停产?

  对此,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用“临时性下架”表述这种情况似乎更准确,一般来说,零售价调整了,采购价格肯定也会发生变化,以往20多次降价后,每次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国家调控的是最高零售价,对药店和医院的影响最大,药店和医院肯定会去追溯供应商,重新谈价,但谈价也只是临时性的,比如一周内价格谈好后,药品又恢复上架了,这实际上是个“倒逼机制”,由零售的终点向生产的起点倒逼,使得生产厂家调整药品的出厂价格,控制部分药品价格的虚高问题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