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药进医保目录为何这么难?

2009-06-05 09:22:15    来源:  作者:

  国产新药难进“目录”

  既然国产新药疗效好且价格低,为何不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呢?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有规定,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必须有“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时限”。而且,200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制定后,有两年一增补的说法,也就是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外的药品每两年才有一次进入该目录的机会。而由于种种原因,自2004年至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一直没有增补。很显然,2004年前后研制的国产新药,即使是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时限,目前也无法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业内人士分析,有关部门对新药的谨慎,主要是新药的知名度和市场接受度问题,也有对新药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业内人士都知道,新药研发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尽管有高收益的可能,但是需要高技术、高投入,而且周期较长,研发的成功概率不足10%。因此,本来不愿太冒风险的国内制药企业,在碰到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生硬规定时,就热衷于申报可直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仿制药了,研发新药热情消褪。

  而在国产新药遭遇政策壁垒之时,直接进口、外资企业生产、国内仿制的“洋药”却“笑开了颜”。它们依靠较早或直接进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主导着我国医药市场,占据我国处方药市场的“半壁江山”。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必须“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时限”的硬性规定,客观上延长了“洋药”享受特权保护的时间。

  另外,在药品定价上,政策的砝码似乎也向原研药倾斜,由于我国目前仅对化合物专利药品给予特殊政策,客观上使得中国原创药品市场地位远低于进口专利药,甚至低于已过专利期的国外原研药品。因此,早在前两年,由河北省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举办的“推进中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市场化高层论坛”上,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专家和官员就表示,中国医药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还存在政策障碍。

  “洋药”主导造成看病贵

  业内人士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药不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不仅严重挫伤了我国制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到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牵涉到亿万百姓的民生问题。

  多年来,药价高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百姓,高价进口药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高血压用药为例,目前我国高血压用药市场约有百亿元,但基本上被进口药和合资药所主导。

  一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披露,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有患者人数为1.6亿人。但是,有关专家同时指出,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8%。每年因高血压引发的中风患者,占总人口的0.5%。目前,我国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也意味着典型的老年病如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作为最主要的慢性病,高血压正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控制高血压,做到科学、经济用药尤为关键。

  由于进口药主导市场,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高血压用药基本上属于处方药,患者必须先找医生诊治,然后根据医生开具的药方取药,用药过程是在医生指导和监控下进行的。这对于绝大多数需要依靠医院销售的处方药,尤其是高血压等专科用药来说,进国家医保目录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医院市场占了整个药品销售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医保目录的药品均按比例报销,可报销70%或100%,国产药、进口药报销比例都一样,但两种药的售价却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而药品收入是医院利润的主要来源,价格昂贵的进口药自然成了招标采购的选择目标。所以,国产新药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价格有时会被压得很低,而有些进口药比同类国产新药价格高4倍,甚至6~8倍。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为国产新药提供一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绿色通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有利于发展民族医药产业,更重要的是减轻患者的负担,造福于民。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