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调查数据失真带来的风险

2009-03-20 10:59:21    来源:  作者:

  有多少猜想就有多少担忧。如果不能以有效的制度与执行来消除公众的这些担忧,就难免最终会带来太多的失望。现在已经是新医改方案即将出台的前夜了,也应该让公众没有任何担忧踏踏实实地睡一觉,来等待一个干干净净的黎明到来了。

  “蜻蜓点水”无法平衡药价

  注意到新闻里的这样一个细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填报数据一向是 “走过场”,很多隐性成本无法体现,而数据真假也难以完全核实。同样我也认为,组织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填报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表,通过这样来进行对药品价格摸底的方式完全不可行,实际上是一种懒政策。

  既然是走过场,那么发改委及相关卫生部门从中获得的数据必然是失真的,那么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药品调价?这样的调价又有多大的意义?

  在我看来,新一轮的药品调价的主要看点——在于降,因为现在医疗机构经常使用的许多药品价格是虚高的。一个主要衡量降价成败的标准是,公众能否从这样的大规模药品降价中获得真正的实惠,从而减轻看病贵的负担?因为根据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药品收入是公立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007年全国公立医院总收入中,药品收入一项就约为2000多亿元。所以将患者沉重的药品费用负担削减下来的确应该得到重视和建设。

  现在,在 “药品价格调查数据失真”带来的风险是,很可能这样新一轮的药品降价行动还会再重演之前类似的结果。这一边,发改委在卖力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药品价格降价运动。而另一边,公众却依然感觉到经过那么多轮政府降价运动后,到医院看病,药品的价格依然是一样的贵。

  如果诚心是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进行药品价格调整,为减轻民众的看病贵负担。那么发改委等部门应该主动地去摸清楚药品的真正成本和在医院使用中的真实价格,并应该反思问题的源头,医疗机构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使用贵药?为什么如此自觉统一的将廉价药排除出医院?只有摸清楚真实情况,将这些源头问题解决好。这样的药品价格调整才真正有意义,才能让公众从中得到实惠,真正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才能真正获得公众的支持和掌声。

  作者系医务工作者

  链接:医改前夜的药价调查让人睡不踏实

    就在新医改方案即将出台的前夜,发改委启动一次大规模的药品价格调查行动,这也带给公众关于药价能否真正下降的无穷猜想。

  原来,3月4日,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药品成本价格调查的通知》,要求以各省市为单位,组织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填报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表,截止期限是2009年3月30日。(3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太多关于今后“看病不难也不贵”的美好想象,都一次次伴随着新医改的信息在公众脑海里回荡。新医改最终到底能不能承载起公众美好的期待,当然与相关部门的配套工作做得如何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新医改要真正发挥预期的良性效应,也绝不是医疗卫生部门关起门来就能完成的事。也正因如此,医改方案公布前夜的那些相关行动,才会有极大的关注价值。

  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药价调整中,进一步降低价格偏高的药品零售价格,是无法绕行的选择。既然现有的药品定价体制已经决定着政府部门在药价上的话语权,再去重复地炮轰相关定价机制,已是无益。那么,对于发改委调查药价这样的行动,公众最大诉求,也就只能转向到如何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并且使结果真正成为今后药品定价的根本依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可否认,此次发改委调查的内容划分是十分详细的,相关调查考虑到了药价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情况,比如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等等。问题是,对于一项调查而言,即便是拥有极其细致缜密的制度设计,但是,如果缺乏起码的程序正义与有效监督,这样的制度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任由被调查对象自说自话。

  对发改委启动的这一轮药品价格调查而言,就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担忧。居庙堂之高的发改委将相关调查表发至各地医药企业和医院之后,到底如何才能保证这些医药企业或医院“如实填写”呢?把药品价格调查的权力“移交”给了地方,的确有太多隐忧。一方面,医药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会囿于GDP与税收的考虑,在这样的语境下,要想药品报价“缩水”恐怕是不切实际的事。更何况,面对这种调查机制提供的“自由裁量权”,在地方企业与权力部门之间,完全可能发生“权力寻租”,使这种药品价格调查注入太多的水分。

  在市场失灵的语境下,依靠行政手段来操控的药价调查,其科学性与公平性到底如何,永远都是一个谜。谁都清楚,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堵死企业的利润空间的,这个利润率本身弹性空间如何控制,到现在也没有谁真正说清楚过。更何况,地方物价部门与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某种信息不对称的空间,也就是说,即便是医药企业虚报成本,行政之手也未必有能力将之抹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让相关调查满足市场公平与程序正义,现在我们既看不到有效的监督机制,也看不到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有效问责机制。缺乏监督与问责的调查,质量实在令人难以乐观,很可能变成药企的自说自话。

  有多少猜想就有多少担忧。如果不能以有效的制度与执行来消除公众的这些担忧,就难免最终会带来太多的失望。现在已经是新医改方案即将出台的前夜了,也应该让公众没有任何担忧踏踏实实地睡一觉,来等待一个干干净净的黎明到来了。作者:单士兵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