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出厂价原本很低 潜规则让药价升格

2009-03-13 14:16:06    来源:  作者:

  为进一步规范层层流通后的加价,发改委还规定,药品实际出厂价,即扣除各种折扣后的含税出厂价,其零售价不得超过实际出厂价对应的档次流通差价。而各环节的加价率也要以书面等形式告知购货单位,各省主管部门将根据本地情况,在综合考虑药品批发企业和医疗机构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规范购销行为、维护公平竞争,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降低医疗机构对试点药品的实际加价率。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连续下调药品价格,但是药价“虚高”问题仍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在本报近日的“潜规则”系列报道中,有医药人士主动联系本报揭示药品行业“潜规则”,揭示药品利益链条下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内情,呼吁各方要让药品“潜规则”没有生存土壤。
 
  药品“潜规则”伤害消费者身心

  近日,一位医药代表主动联系本报揭露药价虚高内幕。他告诉记者:原来药品出厂价很低,代理商代理该产品时已将打通市场的人际关系费、办公租房费、销售人员工资等一系列开支列入成本,将药品价格抬高。特别是进入医院环节的“好处费”支出很大,公关对象包括医院财务人员、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药房科室人员、有处方权的医生等。这些费用实际上都是提价后转嫁到病人身上,这已经是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各个厂家同名药品价格不一样,受利益驱使,一些医院给病人开的是不知名的小厂家的药品。

  为了促销厂家的“回扣药”,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开出的“大处方”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据本市一位多年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人士透露,近年来本市出现的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居高不下。其中一些抗菌药物出现的频次比较集中,实际上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给病人开出了过量的药品,甚至没有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建议各有关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近年也有升高趋势,媒体日前披露的“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实际已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通报多次了,本市在5年前通过媒体公布的材料中就披露了“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包括双黄连注射液等,品种集中且突出”的内容。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患者过敏性休克、高热、寒战、心悸、胸闷、皮疹、头痛、头晕等,有的甚至出现药物性肝损害。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展趋势,该专业人士建议一定要有相关举措遏制临床心脑血管药等“大处方”药,否则患者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后果也会比较严重。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