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调控新政下西药仿制企业和药品代理销售模式将失色

2012-03-31 17:45:35    来源:  作者:

  以后底价代理的模式将在越来越难有操作空间,而药厂势必高开出厂价以控制政策风险。现在我国药品领域比较普遍的运作模式是“低进高出高差价”,即低的出厂价,高销售价,高流通差价,以后将因底价代理没办法运作而变成“高进高出高返利”,即高出厂价,高销售价,然后把高开的价格再通过高返利给回经销商。牛正乾指出,新办法将改变医药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结算方式,造成整个产业链共同抬高药价的现象

  药价调控考验两类制药企业

  天价药事件后,药品价格调控方面的政策新规密集出台。主导思想是明确的,降低药价,让利于民,新药生产企业和代理制企业也因此而面临新考验。

  西药仿制企业遇考

  政策的受益方会是进口药、原研药、首仿产品(前三家)、单独定价产品、政府采购产品、中成药、天然药、民族药、OTC产品。无论从制造成本到销售利润和价格制定都相对宽松和优越。但对于非原研首仿、非单独定价、非政府采购的新药品种尤其是西药品种日子就很不好过。

  从期间费用和毛利率两项限定来看,普通产品毛利8%,期间费用30%,合计38%;工艺专利产品12%,期间费用35%,合计47%;剂型创新产品毛利15%,期间费用40%,合计55%。而在企业实际经营费用中,营销费用至少占到经营收入25%~40%,管理费用至少占到15%~20%,还未加上至少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的研发成本、财务成本等其他成本。

  一个新品从研发到上市历经几年的周期,跟风的企业趋之若骛,一个产品几十家甚至一两百家企业竞相申报很正常,但成为前三的幸运者概率毕竟有限。一个新品从上市到真正能大面积销售也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过程,即使是第一家审批出来的产品,等招标、等医保,最幸运的情况也要至少两年,销售才能全面铺开;如果时间点不对,3~5年都有可能。而等仿制品克隆出来后价格就已杀得一塌糊涂。

  政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整体投入高、公关能力强的进口、合资、大企业和中药企业,也要更多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生存发展。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有效互动,做好衔接,从药品审批源头上进行有效疏导和预警提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与政策冲突的产品在完成研发申报后陷入两难境地。

  代理与自营区别对待

  目前代理制与自营方式两种经营模式下的企业费用和流通环节费用的构成未区别对待。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