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价廉药缺失 政府无有力干涉

2011-09-16 15:03:10    来源:  作者:

  请给“便民药”一个生存的机会

  一种每支售价仅十几元的叫做“鱼精蛋白”的药品,近一个多月来却难坏了各大医院需要做心脏手术的专家。厂家停产,又没有替代品可用,这种药在全国多省市都出现缺货的情况,许多医院不得已推迟了非紧急的心脏手术。

  纵观现在的药品市场,许多原来有的平民药品在药店货架上再也看不到,比如原来常见的青霉素、土霉素、罗红霉素、阿斯匹林等“便民便宜药”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现在去医院,比如罗氏芬能治好感冒,要50块钱一盒,而青霉素也能治好,只要3毛,可是如果开青霉素对于医生来讲就没有什么“利润”可循。大约两三年前,相关部门曾对北京市各医院的用药进行过调查,如“长效青霉素”这样有效、常用、便宜的临床用药,缺货品种达七八十种之多,而且缺货现象遍及全国。而医院对于使用的药品每年都有一定的淘汰率,医生开方过少的药品,会被淘汰,因而,形成这样的链条:医生不开方、医院不使用、药厂不生产。因类似药品价格便宜,追求经济效益的药厂便不愿生产,很多医院都无处进货。最常见的一些“便民药”药无利可图,药厂就会被逼无奈开始生产替代品,同样的“内容”,换个包装,改头换面卖个高价,真正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医疗资源是稀缺的,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资源,靠市场还是靠政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国家应对生产短缺品种以及常用便民药品的药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以保证百姓有药可用。这时医疗机构就尽最大可能以最低的成本看病,买药时,购进药品时,同样疗效的药购进最便宜的。

  我们的医疗制度改了若干年,其实归根结底是选择权在谁手里。选择权在谁手里,医疗机构就得把谁当上帝,没有哪个药厂或者医疗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眼前的利润,涸泽而渔。然而权力就是利益,某些权力部门绝不可能把手中能够寻租的权力轻易放出。如果最终选择权落到了患者手里,医疗改革的步伐也就可以歇歇了。

  公共财政和公共事业并没有为公众服务,政府企业化的倾向性越来越严重,政府变成了盈利性单位,而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现在中国的很多问题不是因为找不到解决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机制去敦促设立这样的制度,顶多就是做个样子,换汤不换药。普通老百姓还是希望限制高药价,给药厂一些生存的空间,也给常用的“便民药”一个生存的机会。

  “救命药”纷纷缺货政府部门须赶紧干预

  说“鱼精蛋白”是百姓的“救命药”,大概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这种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常用药,一旦断档,会导致心脏体外循环出现“停滞”,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另一个是指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用的廉价药,售价极其便宜,仅11元多一点,这对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贫的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有“救命”般的减负价值。

  既然如此珍贵,“鱼精蛋白”就不可或缺。然而,全国很多省份,近期都出现了“鱼精蛋白”缺货状况。快报8月30日报道,从今年3月开始,南京多家医院鱼精蛋白就开始告急,每天20多台心脏手术停摆。新华社记者昨日更进一步报道说,山东、北京各大医院也出现了“鱼精蛋白”严重缺货的情况。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刘鲁祁说:“心脏手术还没停,还有一点存货,月底差不多用完。”在北京,医院严格控制“鱼精蛋白”用量,医生手术用“鱼精蛋白”需要到医务处审批。“以前,只有‘血荒’时手术用血才会审批,从来没有一种药品这么紧张。”

  为何出现全国大面积“药荒”?记者调查的结论是,该药售价十多年不涨,价廉利薄导致药厂不愿意生产,一些原料企业也早已停供。

  新华社记者调查还发现,类似“鱼精蛋白”这样供应告急的临床常用药并非个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丁文军介绍,仅以心脏手术为例,除了“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用来控制血管痉挛的“罂粟碱”和防止心律失常的“利多卡因”,包括与“鱼精蛋白”搭配使用的肝素,近年来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缺货现象,“而这些药品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价格比较便宜,如‘罂粟碱’每支只要几块钱。”

  药品市场还有部分“常用价廉药”在医院和药店都难觅踪影,比如甘草片、胃舒平、黄连素、酵母片等。北京市从2010年起,统一招标采购26292个中标药品,在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内执行同一价格。“有些药中标了,但出现了‘中标死’,所有的中标厂家都不生产了。” 某三甲医院透露,因为购买不到好用又价廉的药,临床上只能给患者用贵的药。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