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成本的利君沙胶囊为何到医院后竟卖到30

2011-06-01 17:41:53    来源:  作者:

  药品价格虚高,关键在于药品价格规制失灵,一药多价、价格倒挂现象比比皆是。集中招标采购的价格依据也是偏高的药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天价芦笋片”的存在就是明例。医疗机构对销售药品的趋利性主要体现在“大处方”,医生乱开药的动力实际是在虚高的药价中,即生产企业的“回扣”,所以制定合理的药价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药品生产企业和品种的控制上,药监部门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药品同质化可降低生产企业间恶性竞争;医药销售人员不再竞争医生的处方权,也就是减少了医疗腐败。

  央视调查3元钱药品涨到30元 三甲医院加价最多

  3月28日,包括青霉素在内共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驶入降价通道,平均降价幅度达20%以上。这是自1996年以来,第27次调整药品价格了。在药品流通领域内一盒售价只有几元钱的药品最终又是如何变成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呢?近日以来,记者通过采访沈城部分药房负责人、部分药企驻沈医药代表,以及一些医药企业,试图揭去药价上面的那层神秘面纱。

  第一环节:药厂

  成本3元 虚报零售价留空间

  5月24日,记者采访到了青岛一家药企驻沈医药代表李先生,他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说到,药品从出厂到最终进入患者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药企,药品代理商,药品流通企业,医院,患者。而在这个链条当中,每个环节都要对药品进行加价,只不过加价率不尽相同而已。李先生以其所就职的药企一盒成本价只有3元钱的常用处方药举例,说明其是如何在进入沈阳市场后最终可以销售到30元钱的。

  他说,药企在向物价部门进行药品最高零售价申报时,会将药品销售价最高限价尽可能多报,以保证至少有10倍左右的差价,“药企都这么做,因为药企要为今后药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全的考虑,也就是说要把充足的‘缝’留下来。”李先生说,这些“缝”的存在就是方便日后代理商去打点流通企业、医院等,否则代理商无钱可赚自然也会主动“放弃”药企。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药厂会放大研发费用,或者说没完没了的在电视上进行宣传了,为的就是尽可能在向主管部门申报价格时能够尽可能抬高药的要价。”

  李先生说,其所就职的药企向物价部门申报该药品的价格为40元/盒,但最终物价部门通过审核后认定其最高零售价格为30元,这也就意味着药企的生产成本已经与市面最终零售价有了10倍左右的差额了。不过,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笔钱是进不到药企手中的,“可以说,完全是在为下游医药代理企业或是医院铺路。”

  第二环节:代理商

  加价50%变成4.5元

  经过物价部门定价后,药品就可以向下流转了,通常第一步会流转到代理商手中、进行第一次提价,通常为50%的加价率。这样,成本价是3元钱的药品流转到代理商手中就变成了4.5元/盒。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