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出现严重短缺

2011-02-13 17:51:50    来源:  作者:

  定价僵化

  国家大力整顿单采血浆站,提高了单采血浆站的技术要求,直接导致单采血浆站成本上升,却没有对血液制品制订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

  “对单采血浆站实行新的管理之后,检测的项目多了,血浆采集成本迅速攀升。”张华举例说,在整顿之前,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实行“混采”,即统一采集6个人的血浆,然后再进行检测,6个人只用一套检测试剂就够了。但是新的要求是单采血浆站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血浆单独进行检测,仅从试剂上来看,成本就提高了6倍。

  以前的检测要求的项目不多,现在为了控制血液传染病的蔓延,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单采血浆站必须对每一份收集到的血浆进行核酸检测。“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成本就快100元了,还不算其他的化学常规检测。”张华说。

  成本大幅提高,物价部门却没有提高定价。200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给人血白蛋白定价,10克50毫升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价格不升反降,从330元下调到259元。此举立刻导致厂商反弹,一些厂商纷纷表示收回卖到医院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并停止生产产品。在市场的强烈反馈下,到2007年下半年,各地发改委价格出现松动,人血白蛋白的最高售价才逐渐回升到330元这个原来的价位。即便如此,市场上也是有价无货。

  国家医改的大方向是降低药价,因此,对于血液制品在正规渠道的价格就限制死了。在这个价格下,血液制造的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于是,有限的产品自然就流入了黑市,黑市出于国家监管之外就出现了前文所述价格飙升的状况。

  行业人士认为,国家定价部门适当放开对血液制品的价格控制,让生产商产生积极性,才是解决困局的最根本办法。

  原料短缺

  血液制品短缺的另一个因素是单采血浆站严重不足。张华指出,在2007年以前,吉林省有十几家单采血浆站,但是在整顿血浆站之后,整个东三省一家都没有了。

  究其原因,张华认为,血站的血液制品收集有一定风险,如果出现了血液传染病传播,当地卫生厅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为了尽量少承担责任,很多省市干脆就不批单采血浆站了。这导致的结果是,在很多省份,没有新的单采血浆站,都是原来部分老的被审核合格血浆站。

  “国家在单采血浆站采血上统一支付的金额过低,对于很多省份的献血者来说,原来献血有利可图,现在生活好了,不愿意再重操旧业了。”葛胜祥表示,现在,单采血浆站的业务逐渐转移到河南、四川等内地省份。北京的一位血液制品行业人士表示,原来单采血浆站的采血补贴不过80元/次,现在这一价格已经被一些企业私下提高了一倍,但供血量依然不足。

  张华介绍,由于血浆严重不足,各地卫生厅想到的办法是将中心血站采上来的“乳糜血”(含有高脂肪,不能被当做全血输血利用的血浆)调给生物制品公司用于生产血液制品。但是手续很严格,需要中心血站提交申请,经过地方卫生厅同意后,才能转交给生物制品公司。而且,这样获得的血浆原料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

  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于方强认为,国家卫生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管标准是好的,但是在保障血液制品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产量。他认为,价格制订不合理只是一个方面,制订合理的政策,促进企业多设立一些单采血浆站,促进企业增加产量也是国家政策需要调整的重要方面。

  “还有就是在保证检测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对血液制品的进口限制。”于方强表示。对此,中国血友病联谊会副会长王立新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2007年血友病群体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即专门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八因子和凝血酶源复合物供应非常紧张,许多血友病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一些城市(北京、沈阳)相继出现病人因此死亡的情况。后来通过血友病群体的不断反映,才通过特批的程序进口凝血八因子。国家应该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而非简单的限制。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