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失败

2008-12-05 10:47:04    来源:  作者:

    历次降价当中,抗生素药品的降价首当其冲。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曾对12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进行调查,39.5%的企业表示药品降价对企业冲击很大,42.6%的企业表示有一定影响,八成企业认为药品降价对企业发展有影响。

    以2004年那次大规模的抗生素降价为例,降价给相关抗生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根据24家医药行业协会集体提交给国务院的文件显示,山东新华制药2004年亏损5561万元;华北制药2004年利润下降了77%,2005年一季度亏损;鲁抗医药2004年亏损9235万元。其中降价因素(包括招标再降价)影响2004年利润的情况是:山东新华制药800万元,北京双鹤药业1200万元,上海医药8000万元,华北制药2亿元,石家庄制药6.7亿元。

    业内认为,一系列的降价,宣告抗生素产业暴利时代的结束。关于降价对医疗体制的影响,药企纷纷表示悲观,“如果降价的同时医疗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药企就会成为惟一的牺牲者。”当时有药界人士发出如此的悲情感叹。

    为何屡降屡空

    在药品降价这一拳砸得相关企业喊痛的时候,关于能否真正解决人民买药贵的问题,在随后几次降价中逐步引起业内的巨大争议,甚至后来媒体纷纷用“空降”一词来形容其效果。

    问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医院目前的体制决定了其对高价药的喜好,使得部分降价品种失去竞争力,市场纷纷被替代品种即所谓的新药取代;其二,目前国内常用药大约有7000多种,涉及规格数万个,相较之下,每次降价几十个或者上百个种类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也就是说,每次降价都是在极小范围内的局部进行,并没有真正触动整个药价的大盘。

    对于药品空降一说最好的解释就是卫生部2006年3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该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在2003年达到108.2元,比1998年增长57.5%,而每次住院费用达到3910.7元,上涨76.1%,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经过1997年以后的几次降价,整个药品交易链的免疫能力正逐步增强,这意味着对付降价的办法越来越多。

    一开始的办法是通过更换包装或者推出新规格、新剂型使药品变脸,就能从降价品种升级为新药获得新的定价。记得当时南京某制药企业的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做药就像做手机,手机价格一直在降,但总有高价新产品推出,你降低我这个药的价格,我现在就推出一种新药。”
    连续的抗生素降价已经对整个产品结构起到了非常明显的调控作用。以往的经验表明,一旦某种抗生素价格大幅下降,医院或医生就可能弃之不用,或者很少使用这种药品,取而代之使用其他高价抗生素。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