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药价为什么比内地便宜

2013-08-15 15:08:12    来源:  作者:

  药品对比港价方知乱在市场

  最近,因价格等因素,不少内地人开始到香港购买药品。香港西环一家大药房的老板告诉记者,一天销售额有10万港元,其中内地人约占一半。在香港铜锣湾骆克道一家大药房,内地来的旅客郑先生想为朋友购买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品——赫赛汀。通过价格对比发现,这种同规格药品有些可差价1万元。(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4版)

  对于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的巨大药品价差,专家认为内地“以药养医”推高药价,香港免税拉低药价,依然是“政策因素”的老生常谈。然而,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所谓的以药养医和税率过高的理由难以立足。

  真正的问题在哪儿?既在“以药养医”,更在“靠药牟利”的市场乱局。可以说是从生产到流通再到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原因。首先,从审批的角度来说,药品准入门槛太低,药品注册环节把关不严,药品的“准生证”放得太滥,换个剂型、规格就能够成为新药,“狡兔三窟”的结果,就是同类药的品种太多太滥,并为“降价死”埋下了伏笔。

  其次,从生产的角度来说,药品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企业的手中,定价十分不科学,而物价管理部门也未能完全进行把关。很多药品,只是换一个包装一个名字,但在价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其实都是定价不科学的因素使然。

  再次,从流通的环节来说,一个医药代表曾说,自己所代理的药品,往往要经过生产药厂及其所属的销售科将药品出售给独家代理商,然后由独家代理商销售给各级推销商,各级推销商将药品出售给医药公司,由医药公司将药品出售给医院。即使最简洁的销售方的程序也要经过药厂-独家代理商-医药公司-医院。现行药品从生产到使用这个链条中,主要涉及厂方、医药代表、医药代理公司、医院、医生以及药品招投标管理等部门和人员,雁过拔毛之下自然会药价浮高。

  最后,跟偏的“药品集中招标”成了药价虚高的推手。之前央视曾经报道,出厂价0.6元,中标价超过11元,医院零售价超过12元,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从出厂到医院的利润超过2000%。目前的招标采购事实上就是对药品的二次议价,企业的所谓中标,并不是和医院真正成交,而只是获得了一张可以和医院交易药品的门票,其主动权依然在医院。所以尽管取消了“药品加成”的政策性因素,但在趋利的惯性并没有消除,取消了名义上的加成,但私底下的交易始终存在,回扣等商业贿赂现象依旧存在,以至于出现了“中标死”的怪象。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