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中成药价格不同 质量也不一样

2012-12-18 17:15:09    来源:  作者:

  药价差的背后多有质量猫腻

  到药店购买中成药,只要货比三家,就不难发现,同一种中成药的价格差别很大。比如夏桑菊颗粒,有的生产厂家每包仅卖2.8元,有的生产厂家每包要卖5元,有的生产厂家每包售价却高达10元,甚至15元。同样的中成药,每包的药量也相同,为什么价格却相差如此之大呢?查看药品说明书,上面写的药品主要成分都是夏枯草、桑叶、野菊花,同样找不出高下之分,令人好生纳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业内人士一点拨,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降低药价的奥妙出在两个环节,一是购买便宜部位的中草药。比如,按正常情况,夏枯草的入药部位应该是穗状花序,但有的药厂却购买夏枯草的根茎,用来生产药品。二是,不按要求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比如生产夏枯草颗粒,有的药厂不用醇提工序,以水煮提取代替。如此偷工减料,自然生产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药品的价格也就可以大打折扣了。

  虽然中草药一身都是宝,无论是花、叶、果实还是根茎都可入药,但据业内人士讲,不同的部位入药,其疗效是大不相同的。就好比鞋厂生产皮鞋,用头等皮、二等皮、边角废料,都可以生产出皮鞋来,但其质量却无法相提并论。皮鞋质量差一些,还无损人体健康,况且卖家还大都说在明白之处。药品质量差了,就达不到实际的治疗效果,那就可能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健康,这就要不得了。更何况生产厂家不在药品说明书上加以说明,而将患者蒙在鼓里,这更是不应该允许的。所以,笔者以为中成药价格差异问题不是小事,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鱼目混珠,继续下去了。

  遗憾的是,中成药普遍存在的这种差价问题已非一日一时,却不见药品监管部门问津。据专家介绍,中成药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进行处方设计的,有别于西药,因此,大部分中成药的药品质量标准,只有性状、鉴别及一些药剂的常规项目,而不可能像西药一样,有明确的某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正因为如此,即使生产厂家在生产药品的时候,改变了用药的部位、原料比例、生产工艺,在对中成药进行检测时,也能合格过关。虽然说,从药品检测这个角度很难发现问题,但是笔者以为,这决不能成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作为的理由。反之,笔者认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好以药品差价为线索,顺藤摸瓜,查清药品生产厂家、生产药品用药部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真相,对其规范,或令其在药品说明书上写明,让患者在购买药品的时候,不再一头雾水,正确选择,买在明处,以保证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

  相关链接:  中药为何说道多

  记者访问了某中医药大学教授,该教授说:第一、中药讲究组方配伍,强调君臣佐使,讲究道地药材,注重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和入药部位。讲究炮制方法,注重生药处理、粉碎和药材提取等加工工艺。每一环节的差异都会对药品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保肝、降酶、防治药物性肝损的畅销品种护肝片为例,君药“五味子”富含五味子乙素,是保肝降酶的重要成分。五味子又有南北之分,北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是南五味子的1.8倍以上,故应精选北五味子入药以保障药品疗效;而有些护肝片采用成本很低的南五味子入药,看似合格,但药性却发生了很大改变。

  其次,除中药自身特点外,中药产业当前的评价体系也促成了中药一些所谓的说道,中西药品在理论体系有本质的差别,但中药的鉴别检测却照搬西药的方法,难以客观的对中药进行评价。西药多是单一成分,而中药注重药物配伍,西药检测常用的单一成分测定,显然不适用中药,以知名胃药产品胃康灵为例,系有白芍、甘草、白及、茯苓等8味药材配伍而成,目前质量标准只对甘草、三七、延胡索进行定性检验,涉及到定量检测的只有白芍,而作为投药量大,单味药材成本占比例最高的白及却不在检测之列。也就是说白及少投或不投料,产品经检测都会出现合格的情况,但却严重影响药品的性状和疗效。

  所以,以上这两点是导致同名产品质量差异的关键因素。

  如何选用中成药

  记者访问某百强连锁药店的采购经理,该经理称:中医药属于经验科学,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多年的市场验证是药品品质的保证。在其多年的药品采购经验中总结:“原研、首产”是中成药品质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原研、首产单位会对产品的临床疗效观察、质量标准检测、药效和毒理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资料是药品疗效和安全性的根本保证。

  此外,国家相应权威部门会对药品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同时对一些优质品牌授予相应奖项及资质,这也是确定优质品牌的重要因素。例如国家发改委颁发公布的“优质优价”品种、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中国驰名商标品种”等。

  为了自己身体健康,在选择同名中成药时,建议理性选择,辨明优劣,认准原研、诚信企业和消费者认可的大品牌。

手机:   汉字数
匿名发表于 2014-10-03 21:05:34
到底怎么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
查看全部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