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医院看病贵的原因分析 灰色利润惊人

2010-11-16 22:20:25    来源:  作者:

  《报告》中清楚计算了“医疗服务成本”的基本构成,即人员费用、临时工费、公务费、业务费等9项,其中“人头费”(人员费用、临时工费)占到总成本的41%~54%,成为医疗服务成本的“大头”。而且随着医院级别的降低,人员费用越高,如三、二、一级医院分别为40.07%、46.5%、50.8%。高建民认为,这个比例足以说明,“行政后勤等非医疗一线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丁会文院长的计算,是“一般的三甲医院,都明确要求医务人员的比例必须达到75%以上,其中,医护比例大约为1∶2或1∶1.25,行政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均为10%左右,这个结构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和一般企业中存在的机构庞杂臃肿问题完全不一样,不能用‘负担’来形容”。结构上的压力,主要来自离退休人员,丁会文说,他们所占到的比例,“一般介于1/4与1/3之间”。大医院因为历史的原因和人员数量,在这个方面的压力显然比小医院大很多。但高建民提醒记者注意的,是在他的测算中,“各级医院的固定资产业务收入相当可观,每100元固定资产,年收益达99元,可以说效益非常好”。

  从高建民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即便有着如此清晰的数据,医院的成本计算,盈亏统筹依旧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这一点丁会文说得耐人寻味,“三甲医院账面上有时候甚至必须是赤字”。而一位业内人士则有这样的解释,“非营利的公立医院首先在财政拨款上不足,定价体系上又存在无法按照成本收费的弊病,加上内部管理和离退休人员压力,要是账面上利润很高,不是摆明说自己的药价和医疗设备上的灰色利润有多惊人吗?”

  显然,政府财政补贴减少成为大医院功能“变异”的导火索。共同作用的还有定价机制,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属于省一级卫生管理部门和物价部门,“目前医疗价格基本是管死的,而且看来现行价格管制已经很不合理、很扭曲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说。这直接导致了医院通过“灰色收入”得到价格补差,医院收入主要从药品、器械上来,还允许医生完成本职工作外“走穴”,到市场上去挣钱。这样,公立医院越来越背离当初设立时的方向,“一些公立医院更像是营利性的私人公司,医院和医生考虑更多的是赚钱和赢利,完全背离了当初设立公立医院的初衷。”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政策研究室主任石光说。

【内容导航】
第1页:“大地产商”的大医院 第2页:“红薯政策”和三甲之争
第3页:“断奶”后大医院的床位经济学 第4页:谁来终结这场“博大游戏”?
第5页:医疗费用里的蹊跷 第6页:大医院的收支赤字
第7页:没有哪家医院主动降价 第8页:算不清的成本
第9页:灰色利润惊人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