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示】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 【产品名称】奥瑞利珠单抗注射液
- 【商品名/商标】
罗可适/OCREVUS
- 【规格】300mg(10ml)
- 【主要成份】活性成份:奥瑞利珠单抗。奥瑞利珠单抗是一种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悬浮培养物中表达的重组人源化CD20抗体。辅料:醋酸钠、冰醋酸、α,α-海藻糖、聚山梨酯20和注射用水。
- 【性状】本品为澄清至带乳光的无色至浅棕色溶液。
- 【功能主治/适应症】
罗可适奥瑞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包括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和活动性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成人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
- 【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经验的专业医疗人员的密切监督下给药,并应获得适当的医疗支持,以管理重度不良反应(如严重输液相关反应)。输液相关反应的预先用药:为了降低输液相关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在每次输注本品前约30分钟预先静脉给予100mg甲泼尼龙(或等效药物)(参见【注意事项】),并在每次输注本品前约30-60分钟给予抗组胺药(例如苯海拉明)。也可考虑在每次输注本品前约30-60分钟加用退热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奥瑞利珠单抗给药:起始剂量:起始剂量600mg分两次静脉输注给药;第一次输注300mg,2周后第二次输注300mg。后续剂量:本品的后续剂量为单次600mg静脉输注给药,每6个月一次(见表1)。后续600mg首次给药应在起始剂量首次输注后6个月进行。本品每次给药之间应至少间隔5个月。给药方式:稀释后,通过专用输液管(带有过滤器,0.2或0.22μm)进行静脉输注给药。本品输注不应以静脉推注方式给药。使用等渗的0.9%氯化钠溶液作为输注溶媒。应在输注完成后至少1小时内监测患者(参见【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在之前输注本品时均未发生严重输液相关反应,则后续剂量给药时可采用较短(2小时)的输注时间(见表1,选择2)(参见【不良反应】和【临床试验】)。延迟或遗漏给药:如果本品的单次计划给药遗漏,应尽快给药;请勿等到下一次计划给药时间。应重新设定给药时间表,在接受了遗漏剂量的给药后6个月给予下一个后续剂量。应维持本品两次给药之间的治疗间隔至少5个月。治疗期间的输注调整:不建议降低本品的剂量。如果在任何一次输注期间发生输液相关反应,请参见以下调整。下述输注中断和速率降低(对于轻/中度和重度输液相关反应)的情况需要调整输注速率,并延长输注总时间,但不会增加总剂量。危及生命的输液相关反应:如果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或导致残疾的输液相关反应的迹象,如急性超敏反应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必须立即停用本品。患者应接受适当的支持治疗。这些患者必须永久停用本品。重度的输液相关反应:如果患者发生重度输液相关反应或出现潮红、发热和咽喉痛的综合症状,应立即中断输注,并给予对症治疗。只有在所有症状都缓解后才能重新开始输注。重新开始输注时的初始输注速率应为输液相关反应发生时输注速率的一半。轻度至中度的输液相关反应:如果患者发生轻至中度输液相关反应(如头痛),应将输注速率降低至反应发生时速率的一半。这种降低的速率应维持至少30分钟。如果耐受良好,可根据患者的初始输注方案提升输注速率。有关输液相关反应相关症状的完整描述和其他信息,参见【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剂量说明:肾功能不全:尚未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研究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品是单克隆抗体,通过分解代谢(即,分解为肽和氨基酸)清除,预计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参见【临床药理】)。肝功能不全:尚未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研究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品是单克隆抗体,通过分解代谢(即,分解为肽和氨基酸)清除,预计肝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参见【临床药理】)。使用、处理和处置的特殊说明:•本品应由专业医疗人员按照无菌技术规范操作进行配制。应使用无菌针头和注射器制备稀释的输注溶液。•本品不含防腐剂,仅供单次使用。•给药前目视检查溶液是否含有异物和变色。如果溶液变色或含有分散的异物,请勿使用溶液。•本品必须在给药前稀释。将本品稀释至含0.9%氯化钠溶液(300mg/250mL或600mg/500mL)的输液袋中,至最终药物浓度约为1.2mg/mL,制备用于静脉给药的溶液。•稀释后的输注溶液必须使用带有过滤器(0.2或0.22μm)的输液器给药。•在开始静脉输注前,输液袋内的内容物应处于室温。•配制好的输注液应立即使用。如果不立即使用,可在2℃-8℃下保存不超过24小时,以及在室温下保存不超过8小时,两者均包含输注时间。如果无法在同一天完成静脉输注,剩余溶液应丢弃。配伍禁忌:未观察到本品与输液袋(聚氯乙烯(PVC)、或聚烯烃(PO)),静脉输液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丁二烯(PBD)或聚醚烷(PEU))和在线滤膜(聚醚砜(PES)或聚砜(PSU))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请勿使用其他稀释剂稀释本品,因为其他的稀释剂使用尚未经过测试。未使用/过期药品的处置:应尽量减少将药物释放到环境中。不应通过废水处置本品,同时避免按生活垃圾处置本品。关于注射器和其他药用锐器的使用和丢弃处置,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针头和注射器绝不得重复使用。●将所有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放入锐器盒(防穿刺一次性容器)中。任何未使用的药品或废弃材料都应按照当地要求妥善处理。
-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多发性硬化(MS)的关键临床试验在1311例患者中评估了本品的安全性,其中包括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阳性药物对照研究的825例患者和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安慰剂对照研究的486例患者。表2总结了临床试验中报告的与使用本品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最常报告的ADR是输液相关反应(IRR)和呼吸道感染。关键临床试验的对照期共纳入了2376例患者,其中1852例患者进入开放性扩展期(OLE)。所有患者在OLE期内转换为本品治疗。1155例患者完成了OLE期,在对照期和OLE期内连续接受本品治疗约10年(暴露量为15515患者年)。在对照期和OLE期观察到的总体安全性特征与在对照期观察到的总体安全性特征一致。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根据两项设计相同的阳性药物对照研究(WA21092和WA21093)的安全性数据确定了本品的不良反应。这两项研究中,患者接受本品600mg(n=825),每6个月一次(首次剂量为两次300mg静脉输注,间隔2周,所有后续剂量为单次600mg输注),或皮下注射干扰素β-1a(IFN)44μg(n=826),每周3次。研究对照期为96周(本品共4剂给药)。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根据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WA25046)的安全性数据确定了本品的不良反应,患者每6个月接受一次本品600mg(n=486)或安慰剂(n=239)(整个研究期间,所有给药剂量均分为两次输注,每次300mg,间隔两周)。临床试验中选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描述:输液相关反应(IRR):在RMS和PPMS试验中,与IRR相关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瘙痒、皮疹、荨麻疹、红斑、潮红、低血压、发热、疲劳、头痛、头晕、咽喉刺激、口咽疼痛、呼吸困难、咽或喉水肿、恶心、心动过速。在对照临床试验中,未发生致死性IRR。在阳性药物对照(RMS)临床试验中,IRR是本品600mg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34.3%,而干扰素β-1a治疗组的发生率为9.9%。在首次剂量的第1次输注期间IRR的发生率最高(27.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第4剂给药期间降至<10%。两个治疗组的大多数IRR为轻至中度,分别有21.7%和10.1%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发生轻度和中度IRR,2.4%的患者发生重度IRR,0.1%的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IRR。在安慰剂对照(PPMS)临床试验中,IRR是本品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40.1%,而安慰剂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5.5%。在首次剂量的第1次输注期间IRR的发生率最高(27.4%),并随着后续剂量降低,第4剂给药期间降至<10%。每次给药的第1次输注时发生IRR的患者比例高于第2次输注。大多数IRR为轻至中度,分别有26.7%和11.9%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发生轻度和中度IRR,1.4%的患者发生重度IRR。未发生危及生命的IRR。在RMS和PPMS临床试验的对照期和OLE期内,患者接受了约20次本品600mg给药。在RMS患者中,截至OLE期第4次给药时,IRR的发生率降至<4%;在PPMS患者中,截至OLE期第5次给药时,IRR的发生率降至<5%。在OLE期进行后续给药后,IRR的发生率仍然较低。在OLE期,大多数IRR为轻度(参见【注意事项】)。后续给药时可选的短时间输注:在一项旨在描述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以更短时间(2小时)输注本品的安全性特征的研究(MA30143的短时输注子研究)中,IRR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症状类型与3.5小时输注一致(参见【临床试验】)。两个输注组所需的干预总数均较低,但较短(2小时)输注时间组管理IRR所需的干预(降低输注速率或暂时中断输注)多于3.5小时输注组(分别为8.7%和4.8%)。感染:与本品治疗相关的严重感染未增加。在RMS活性对照研究中,58.5%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52.5%的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发生感染。1.3%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为2.9%。在PPMS安慰剂对照研究中,72.2%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69.9%的安慰剂治疗患者发生感染。6.2%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安慰剂治疗患者为6.7%。在RMS的阳性药物对照和PPMS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呼吸道感染和疱疹感染(主要为轻至中度)在本品的治疗组中更常见。在RMS和PPMS的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在OLE期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在RMS和PPMS患者的OLE期内,严重感染(SI)的发生率与对照期观察到的发生率相比未增加。与对照期观察结果类似,PPMS患者的严重感染发生率仍高于RMS患者。与既往对除MS以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进行的严重感染风险因素分析一致,对OCREVUSIV关键MS临床研究的对照期和OLE期的约10年累积暴露数据进行了严重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RMS患者中严重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至少有1种合并症、近期临床复发且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6.0。PPMS患者中严重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大于25kg/m2、至少有2种合并症、EDSS≥6.0和IgM<正常值下限(LLN)。合并症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肾脏和尿路疾病、既往感染和抑郁。呼吸道感染:与干扰素β-1a或安慰剂治疗相比,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比例更高。在RMS的临床试验中,39.9%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33.2%的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7.5%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5.2%的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在PPMS的临床试验中,48.8%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42.7%的安慰剂治疗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9.9%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和9.2%的安慰剂治疗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报告的各类呼吸道感染主要为轻度至中度(80-90%)。疱疹:在RMS的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患者报告的疱疹感染频率高于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包括带状疱疹(2.1%vs1.0%)、单纯疱疹(0.7%vs0.1%)和口腔疱疹(3.0%vs2.2%)、生殖器疱疹(0.1%vs0%)、疱疹病毒感染(0.1%vs0%)。感染的严重程度主要为轻至中度,患者经标准治疗后恢复。未报告播散性疱疹。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组观察到口腔疱疹的患者比例更高(2.7%vs0.8%)。实验室检查异常:免疫球蛋白:在研究的对照期内,本品治疗导致总免疫球蛋白减少(主要是由IgM减少驱动)。临床试验数据显示,IgG水平降低(IgM或IgA的相关程度较低)与严重感染之间存在关联。在RMS的阳性药物对照研究中,基线时本品治疗组中报告IgG、IgA和IgM低于正常值下限(LLN)的患者比例分别为0.5%、1.5%和0.1%。治疗后,第96周时本品治疗患者中报告IgG、IgA和IgM低于LLN的比例分别为1.5%、2.4%和16.5%。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基线时本品治疗组报告IgG、IgA和IgM低于LLN的患者比例分别为0.0%、0.2%和0.2%。治疗后,第120周时本品治疗患者中报告IgG、IgA和IgM低于LLN的比例分别为1.1%、0.5%和15.5%。在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对照期内,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导致总免疫球蛋白降低,主要是由IgM的减少所致。本品关键临床试验的对照期及其开放性扩展期(OLE)的数据显示,严重感染发生率的增加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降低之间存在相关性,和IgM或IgA的相关性相对较少,2.1%的RMS患者在IgG<LLN期间发生严重感染,2.3%的PPMS患者在IgG<LLN期间发生严重感染。IgG<LLN的患者与IgG≥LLN的患者之间的严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未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在免疫球蛋白低于LLN期间观察到的严重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潜伏期、持续时间和结局与在对照期和OLE期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的总体SI一致。在整个10年连续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期间,RMS和PPMS患者的平均IgG水平保持高于LLN。淋巴细胞:在RMS的阳性药物对照研究中,20.7%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中观察到淋巴细胞降至<LLN,而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为32.6%。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研究中,26.3%的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中观察到淋巴细胞降至<LLN,而安慰剂治疗患者为11.7%。在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报告的这些降低中,大多数降低的严重程度为1级(<LLN-800个细胞/mm3)和2级(500-800个细胞/mm3)。奥瑞利珠单抗组中约1%的患者发生3级淋巴细胞减少症(200-500个细胞/mm3)。无患者报告4级淋巴细胞减少症(<200个细胞/mm3)。在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患者发生经确认的淋巴细胞总计数降低期间观察到,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严重感染的数量太少,无法得出确证性结论。中性粒细胞:在RMS的阳性药物对照治疗期,14.7%的本品治疗患者和40.9%的干扰素β-1a治疗患者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减少。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本品治疗组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12.9%)略高于安慰剂组(10.0%);其中奥瑞利珠单抗组(4.3%)中发生≥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百分比高于安慰剂组(1.3%);奥瑞利珠单抗组中约1%的患者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安慰剂组为0%。大多数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一过性(在接受本品治疗的特定患者中仅观察到一次),严重程度为1级至2级。总体而言,本品治疗组中约1%的患者发生了3级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发生3级(500-1000个细胞/mm3)和1例发生4级(<500个细胞/mm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需要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特定治疗,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继续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在奥瑞利珠单抗给药后数月发生,与感染无时间相关性。免疫原性:免疫原性数据高度依赖于所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检测方法检测过程中观察到的阳性结果的发生率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样本的处理、样本采集的时间、药物干扰、合并用药及基础疾病。因此,奥瑞利珠单抗的ADA发生率与其他药物的ADA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汇总多发性硬化临床试验患者在多个时间点(基线和试验期间治疗后每6个月一次)检测抗药抗体(ADA)。在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的1311例患者中,12例(约1%)患者的治疗中出现的ADA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中2例患者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鉴于与奥瑞利珠单抗相关的ADA发生率较低,无法评估治疗中出现的ADA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 【禁忌】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奥瑞利珠单抗或任何辅料存在超敏反应的患者(参见【成份】)。·当前活动性感染患者(参见【注意事项】)。·严重免疫力受损患者(参见【注意事项】)。·已知患有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参见【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一般事项:为了提高生物制品的可追溯性,应在患者文件中明确记录(或注明)所使用药品的商品名和批号。输液相关反应(IRR):使用本品时可能发生输液相关反应(IRR),这可能与细胞因子释放和/或其他化学介质有关。IRR的症状可能发生在任何一次输注期间,但在首次输注时报告的频率更高。这些反应可能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红斑、咽喉刺激、口咽疼痛、呼吸困难、咽或喉水肿、潮红、低血压、发热、疲劳、头痛、头晕、恶心、心动过速和速发严重过敏反应(参见【不良反应】)。低血压:低血压作为IRR的症状,可能发生在本品输注期间。因此,在每次输注本品前12小时和输注期间,应考虑暂停抗高血压治疗。尚未对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III和IV级)病史的患者进行研究。管理输液相关反应:患者应接受预先用药,以降低IRR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参见【用法用量】)。输液反应的管理建议取决于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出现危及生命、重度或轻至中度IRR症状的患者,参见【用法用量】中“治疗期间的输注调整”。输注期间,出现重度肺部症状(如支气管痉挛或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必须立即和永久中断输注。给予对症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监测,直至肺部症状痊愈,因为临床症状最初改善后可能会出现恶化。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应在输注完成后观察至少1小时,以检查是否出现任何IRR症状。医生应提醒患者给药期间或给药后24小时内可能发生IRR。超敏反应:患者也可能发生超敏反应。就症状而言,超敏反应可能在临床上无法与IRR区分。超敏反应可能出现在任何一次输注期间,但通常不会出现在首次输注时。对于后续输注,如果出现比以往更严重的症状,或出现新的重度症状,应考虑潜在的超敏反应。如果在输注期间怀疑发生超敏反应,必须立即永久停止输注。已知对奥瑞利珠单抗或任何辅料有IgE介导的超敏反应的患者不得接受治疗(参见【禁忌】)。感染:活动性感染患者需延迟本品用药,直至感染痊愈。建议在给药前确认患者的免疫状态,严重免疫力受损患者(例如,淋巴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丙球蛋白血症)不应接受治疗。发生严重感染(SI)的患者总体比例与对照药物相似。所有治疗组中4级(危及生命)和5级(致死性)感染的频率均较低,但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奥瑞利珠单抗组危及生命(1.6%vs0.4%)和致死性(0.6%vs0%)感染的频率高于安慰剂组。所有危及生命的感染均在未停用奥瑞利珠单抗的情况下痊愈。在PPMS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吞咽困难患者发生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更高。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些患者的重度感染性肺炎风险。医生应立即对出现感染性肺炎的患者采取措施。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已经在接受抗CD20抗体(包括本品)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JohnCunningham病毒(JCV)感染导致PML,并且大多与风险因素有关(例如,高龄、接受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由于不能排除PML的风险,医生应警惕PML的早期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任何新发或恶化的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因为这些可能与MS复发相似。如果怀疑PML,必须暂停本品给药。应考虑进一步评估PML,包括增强MRI扫描(与治疗前MRI比较)、确证JC病毒DNA的脑脊液(CSF)检测以及重复神经系统评估。如果确诊PML,则永久终止治疗。乙型肝炎再激活:在接受抗CD20抗体治疗的患者中,已报告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暴发性肝炎、肝衰竭和死亡。在开始本品治疗前,所有患者应按照当地指南进行HBV筛查。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即通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检测阳性结果确认的活动性感染)不应接受本品治疗。血清学阳性(即HBsAg阴性和HB核心抗体阳性[HBcAb+];HBV携带者[表面抗原阳性,HBsAg+])的患者应在开始治疗前咨询肝病专家,并应按照当地医疗标准进行监测和管理,以防止乙型肝炎再激活。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曾在最后一次奥瑞利珠单抗输注后至少4周报告过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尽管一些病例为3级或4级,但大多数病例为1级或2级。在有感染体征和症状的患者中,建议测量血中性粒细胞。恶性肿瘤:在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对照期,与对照组相比,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组患者的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数量有所增加,发生率在MS人群的预期背景发生率范围内。在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对照阶段和开放性扩展(OLE)阶段连续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约10年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保持在MS人群预期的背景发生率范围内。已知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不应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对于具有已知的恶性肿瘤风险因素的患者和正在积极监测恶性肿瘤复发的患者中,应考虑个体的获益和风险。患者应按照当地指南进行标准乳腺癌筛查。严重免疫力受损患者的治疗:严重免疫力受损患者,在病情痊愈前不应接受本品治疗。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中,本品与免疫抑制剂(例如,长期皮质类固醇、非生物类和生物类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合并使用导致严重感染增加,包括机会性感染。感染包括但不限于非典型肺炎和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水痘肺炎、结核病、组织胞浆菌病。在极少数情况下,其中一些感染具有致死性。探索性分析确定了与严重感染风险相关的以下因素:高于MS的推荐剂量、其他合并症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当在免疫抑制治疗后开始本品治疗或在本品治疗后开始免疫抑制治疗时,应考虑到药效学效应叠加的可能性(参见【临床药理】)。在对本品进行处方时需谨慎且应考虑其他MS疾病修饰治疗的药效动力学特征。尚未研究本品与其他MS的疾病修正治疗的联合使用。尚不清楚同时使用类固醇对症治疗复发是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在奥瑞利珠单抗的MS关键性研究中,给予皮质类固醇治疗复发未导致严重感染风险增加。疫苗接种:尚未对接受本品治疗后接种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不建议在治疗期间和B细胞恢复之前接种减毒活疫苗或活疫苗(参见【不良反应】)。临床试验中B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72周。在一项随机开放性研究中,接受本品治疗的RMS患者能够对破伤风类毒素、23价肺炎球菌多糖、钥孔血蓝蛋白新抗原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产生体液应答,但应答降低。建议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接种灭活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医生应审查患者的免疫接种状态。需要接种疫苗的患者应在开始本品治疗前至少6周完成免疫接种。宫内暴露于奥瑞利珠单抗以及新生儿和婴儿接种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由于在妊娠期间曾接受过本品治疗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和婴儿中可能会出现B细胞耗竭,建议应延迟接种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直至B细胞水平恢复;因此,建议在接种前检测新生儿和婴儿的CD19阳性B细胞水平。建议除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外的所有疫苗接种均应遵循当地免疫接种计划,并应考虑测量疫苗诱导的应答滴度,以检查个体是否能够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因为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可能会降低。应与儿科医生讨论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时间。驾车和操作机器的能力:本品不会对驾驶和操作机械能力产生影响或者影响可忽略不计。
- 【药物相互作用】奥瑞利珠单抗尚未开展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奥瑞利珠单抗通过分解代谢清除,预计不会发生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和其他代谢酶或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治疗:奥瑞利珠单抗与其他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疗法(包括免疫抑制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合并使用可能会增加免疫抑制风险。如奥瑞利珠单抗与免疫抑制疗法合并使用,应考虑对免疫系统产生累加效应的风险。当具有长期免疫效应的药物,如达克珠单抗(daclizumab)、芬戈莫德、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特立氟胺或米托蒽醌,更换使用奥瑞利珠单抗时,应考虑这些药物的持续时间和作用方式,以免在开始使用奥瑞利珠单抗时出现累加的免疫抑制效应。疫苗接种:一项在18-55岁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成人患者中考察奥瑞利珠单抗与灭活疫苗合并使用(68例受试者在疫苗接种时正在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34例受试者在疫苗接种时未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的IIIb期随机、开放性研究显示,同时暴露于奥瑞利珠单抗可减弱对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季节性灭活流感疫苗的抗体应答。在RMS患者中观察到的疫苗效力减弱的影响尚不明确。尚未评估在奥瑞利珠单抗治疗时同时接种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生育力: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应在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期间和奥瑞利珠单抗末次输注后6个月内采取避孕措施。妊娠:奥瑞利珠单抗在妊娠女性中的用药数据有限。奥瑞利珠单抗是免疫球蛋白G(IgG)。已知IgG可穿过胎盘屏障。对于子宫内暴露于奥瑞利珠单抗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和婴儿,应考虑推迟接种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尚未在暴露于奥瑞利珠单抗的新生儿和婴儿中收集B细胞计数数据,新生儿和婴儿中B细胞耗竭的潜在持续时间未知。在妊娠期间暴露于其他抗CD20抗体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中报告了一过性的外周B细胞耗竭和淋巴细胞减少。动物研究(胚胎-胎仔毒性)未显示致畸作用。但是,在子宫内检测到B细胞耗竭。出生前和出生后发育研究中观察到生殖毒性(参见【药理毒理】)。应避免在妊娠期间使用奥瑞利珠单抗,除非对母亲的潜在获益超过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哺乳:尚不清楚奥瑞利珠单抗/代谢物是否会分泌至人乳汁中。动物现有药效学/毒理学数据显示,奥瑞利珠单抗会分泌至乳汁中。不能排除对新生儿和婴儿的风险。应建议女性在治疗期间停止哺乳。
- 【老年患者用药】本品临床研究中未纳入足够数量的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尚无法确定老年人的治疗应答是否与较年轻受试者相同。
- 【儿童用药】尚未研究本品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奥瑞利珠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与其结合CD20(一种表达于前B淋巴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抗原)有关。奥瑞利珠单抗与B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结合后,可导致抗体依赖性的细胞溶解和补体介导的溶解。毒理研究:遗传毒性:奥瑞利珠单抗未开展遗传毒性试验。作为一种抗体,预期奥瑞利珠单抗不会直接与DNA相互作用。生殖毒性:雄性食蟹猴连续8周静脉注射给予奥瑞利珠单抗(连续三次给予负荷剂量15、75mg/kg,随后每周一次给予20、100mg/kg),未见对生殖器官的影响。雌性食蟹猴在3个月经周期内采用相同的给药方案给予奥瑞利珠单抗,也未见对月经周期的影响。以mg/kg计,上述试验中食蟹猴的给药剂量分别相当于人推荐剂量600mg的2倍和10倍。妊娠食蟹猴于器官发生期静脉注射给予奥瑞利珠单抗(妊娠第20、21和22天连续三天给予负荷剂量15、75mg/kg,随后每周一次给予20、100mg/kg),两个剂量下均可见胎仔的淋巴组织(脾脏和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耗竭。妊娠食蟹猴于器官发生期至新生期静脉注射给予奥瑞利珠单抗(连续三天给予负荷剂量15、75mg/kg,随后每周一次给予20、100mg/kg),可导致新生仔出现围产期死亡(可能与细菌感染有些相关性)、肾毒性(肾小球病和炎症)、骨髓淋巴滤泡形成和重度循环B淋巴细胞减少。新生仔的死亡原因尚不确定,但两只死亡新生仔均发现存在细菌感染。此外,在高剂量组新生仔中可见睾丸重量减轻。致癌性:奥瑞利珠单抗未开展致癌性试验。
- 【药物过量】高于本品获批静脉给药剂量的临床试验经验有限。迄今为止,在MS患者中试验的最高剂量为2000mg(以间隔2周的两次1000mg静脉输注给予)(RRMS患者的II期剂量探索研究)。药物不良反应与本品在关键临床研究中的安全性特征一致。如果发生用药过量,没有特效解毒剂;应立即中断输注,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液相关反应(参见【注意事项】)。
- 【药代动力学】具有时间依赖性清除率的二房室模型可描述在多发性硬化临床研究中奥瑞利珠单抗的PK特征。群体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RMS患者第4剂600mg×1奥瑞利珠单抗静脉输注后的稳态AUCτ(24周的给药间隔)为3513µg/mL•天。RMS患者600mg×1奥瑞利珠单抗静脉输注与PPMS患者300mg×2奥瑞利珠单抗静脉输注的总暴露量(24周给药间期的AUC)基本一致(2904~3513µg/mL•天vs2892~3601µg/mL•天)。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奥瑞利珠单抗的维持剂量为每6个月输注600mg(RMS患者),或每6个月输注两次300mg、输注间隔14天(PPMS患者)。RMS患者中奥瑞利珠单抗平均Cmax为212μg/mL(600mg剂量输注超过3.5h),PPMS患者中奥瑞利珠单抗平均Cmax为141μg/mL(两次300mg剂量输注2.5h,间隔2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中奥瑞利珠单抗输注3.5h和2h的平均Cmax分别为202±42μg/mL和200±46μg/mL。在400~2000mg剂量范围内,奥瑞利珠单抗的PK基本呈线性和剂量比例关系。吸收:本品通过静脉输注给药。分布:群体药代动力学估计的中央室分布容积为2.78L。外周室分布容积和室间清除率的估计值分别为2.68L和0.294L/天。代谢:抗体主要通过分解代谢清除,因此未开展奥瑞利珠单抗的代谢研究。消除:群体药代动力学估计的恒定清除率为0.17L/天,初始时间依赖性清除率为0.0489L/天。初始时间依赖性清除率随时间下降,半衰期为33周。奥瑞利珠单抗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26天。特殊人群:儿科人群:尚未在年龄<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开展临床研究。老年人群:尚未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开展正式的临床研究。种族:尚未考察奥瑞利珠单抗在中国人群中的PK特征。肾功能不全:尚未开展正式的药动学研究考察肾功能不全对奥瑞利珠单抗PK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入组了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未观察到奥瑞利珠单抗PK的显著变化。尚无奥瑞利珠单抗在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PK信息。肝功能不全:尚未开展正式的药动学研究考察肝功能不全对奥瑞利珠单抗PK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入组了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未观察到奥瑞利珠单抗PK的显著变化。尚无奥瑞利珠单抗在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PK信息。
- 【贮藏】将西林瓶置于外包装盒中,2-8℃避光保存和运输。请勿冷冻或振摇。
- 【有效期】24个月。
- 【生产厂家】德国Roche Diagnostics GmbH
-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罗氏(上海)医药贸易有限公司
-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J20250013
- 【生产地址】德国Sandhofer Strasse 116, 68305 Mannheim, Germany
- 【药品本位码】86981735000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