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指导价助推药价虚高

2010-05-19 22:35:58    来源:  作者:

  指导价如此离谱,药价不疯涨才怪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每瓶出厂价为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在湖南湘雅二医院,最后以213元卖给患者,利润高达1300%。(5月17日新京报)
    按照我国医疗价格政策规定,医院通过招标采购的药品,可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芦笋片的国家投标报价指导价是136元,湘雅二医院的加价率高达56%,明显超过了规定比例。而更让人纠结的是,每瓶芦笋片的出厂价15.5元,国家指导价竟为出厂价的8.77倍。这,无疑抬高了医院乱涨价的违规牟利平台。

    去年10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不几日,各地媒体报道说,多数基本药物指导价大大高于市场零售价。而地方物价部门却煞有介事地宣称,医疗单位、药品经销商,必须严格按照“通知”所列药品价格执行,云云。对此,公众套用网络锐词,讥之为“被限价”。

    所以闹出指导价普遍高于零售价的笑话,个中原因是明摆着的:在某种意义上,药品生产企业、医药公司、药店和医院等利益集团,实际上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它们必然动用各种公关手段,或通过未必正当的途径,游说政府药品价格决策部门,甚至干扰、动摇既定的定价机制。更要命的是,参与制订国家基本药物指导价的专家和官员,大多来自政府卫生、制药等行政、行业主管部门。其中,为各利益集团暗中“代言”的权力人物,在这场关乎民生的价格博奕中,完全可能把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晾在一边。如此,原本用来缓解药品价格虚高困局的指导价,非但没有惠及广大深感“看病难,看病贵”的百姓,反倒为存在已久的药物灰色利益链,披上了一件合法运行的眩目马甲。

    药价高低,关乎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在去年制订基本药物指导价时,如果国家相关部委能够摆脱“闭门造车”的行政惯性,恭请公众有话直说,也来公开“指导”一把,那怎么可能出现每瓶芦笋片,利润高达1300%之类近乎打劫的怪事呢!

  医院喊出了药价虚高的“真病灶”

  “我们希望媒体好好剖析一下此事,干脆把整个利益链条全部揭开,看药品的暴利到底被谁拿走了!”“在我们看来,振湘公司就是代表政府部门在帮我们采购药品,至于这家公司到底有何背景,我们也不清楚。”湖南省湘雅二医院“暴利药”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近日,湘雅二医院有关人员向记者称医院在此事件中也是“受害者”。

    药品暴利早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此次湘雅二医“暴利药”事件之所以吸引公众眼球,是1300%的超高利润再次刷新媒体曝光纪录。在过去媒体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医院往往甘当罪魁祸首的角色,任凭舆论诟病。此次湘雅二医院主动“喊冤”,自称“受害者”,也是一次破纪录,喊出了众多医院憋在心里不敢说的真话。

    湘雅二医院敢于打破潜规则,把公众的视线引向销售公司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需要底气和勇气。湘雅二医院拥有这份底气和勇气并不奇怪,因为该医院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而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说得更明白一点,与地方医院相比,这种医院人事关系相对超脱。

    如果医院负责人的乌纱帽被上级领导管着,医院就只好充当冤大头;如果医院负责人自己也拿了医药销售的回扣,那么他们就更要想方设法保护上级领导,以求得领导的庇护。于是,长期以来,医院成了药价虚高的替罪羊,公众的不满指向医院,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医疗纠纷成为医院常态;政府改革也首先剑指医院,取消以药养医机制,似乎没有了医院15%的差价,药价就会立马降下来。可问题是,医院15%的差价可以减下来,而药品进价却被无限制地加上去。

    在长期的彷徨后,湘雅二医院终于为舆情所逼发出了呐喊,面对媒体一声“医院也是受害者”,抖出了皇帝新装的真面目:如果不斩断在药品经销过程中暗箱操作的权力之手,降低药价就只是一句空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9年12月,湖南省物价局制定的《湖南省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长沙市,凡是省部级医院所采购的药品,必须通过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招标采购。而药品芦笋片由该公司进入湘雅二医院时,价格已经由出厂价每瓶15.5元变成了185.22元。一部原本“规范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行为”的政策,恰恰成了药品虚高的重要推手。

    在当前体制下,公立医院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附属,缺少独立性,实际上成为了管理部门及其官员的利益暗道。而管理部门又掌控着医改的进程,既得利益者们怎么甘心丝毫放手权力,对于改革,要么消极被动,要么变形扭曲。于是,老百姓的医疗费用在“改革”声中不降反升。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