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药消失是医药体制问题

2009-10-25 15:33:44    来源:  作者:

  更为关键的是,药品特别是处方药一般需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且患者往往“病急乱投医”,这就导致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偏低。公立医疗机构在客观上具备了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在药物流通品种以及价格制定方面极具权威性。所以,主管部门任何一次降价改革的最终绩效,都受制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取向。而过往实践也表明,药品降价与医疗机构盈利的诉求背道而行,限价药品迅速“集体消失”已然成为一种常态。此次基本药物价格下降也不例外,有媒体调查显示,在基本药物降价执行首日,云南白药膏、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纳等部分规格的药品已经从药店柜台上“消失”,撤柜的原因则是其成本与售价发生了倒挂。长期以来,各大公立医院成为药品的主要购买方,药厂的销售价格也往往以其指向为准,而与现实的生产成本脱节,药店进价也由此“水涨船高”,所以才会导致在执行限价政策后,部分药品不得不被下架。

  由此可以看出,公立医疗机构目前的盈利模式才是医药价格过高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一数十年来所形成的固有模式,尚需体制性深层次的改革才有可能实现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市场庞大,虽然业界对医疗机构资金缺口的规模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财政资金的确很难实现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全额拨款。可见,“以药养医”的盈利模式难以在短期内被改变,药品降价改革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事实上,破解这一问题并非毫无思路。公立医疗机构目前在药品市场上的权威地位,主要是因其垄断身份而来。只要能对医疗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合理化改革,就能够较为有效地抑制药价偏高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滞后,成为了医疗供给的一条短板,一直难以对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的“鲶鱼效应”;各大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对大型医院的病患分流作用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病患在接收医疗服务时,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只能被动地接受医务人员开出的处方而基无任何话语权。所以,在竞争压力小、外部约束弱化的格局下,大型公立机构对“选择性开药”的行为有恃无恐,药价虚高问题才会长期存在。

  综上所述,在“以药养医”盈利模式短期难以扭转的情况下,适度开闸医疗服务供给大门,以市场力量约束药价虚高现象,至少是当下可供实施的一个次优选择。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