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平均诊断时间19秒令人质疑

2009-06-16 10:17:04    来源:  作者:

  “问诊19秒”拷问医生职业素养
 
  “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不仅仅表现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也很重要。国内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这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剑教授 13日在第三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医学临床技能大赛”上透露的。

  医学诊断病人病情讲究“望闻问切”,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后对症下药。短短19秒,医生还未听明白病人哪里疼、哪里痒,就匆忙下诊断、开处方,别说病人不信任,就连医生自己恐怕也心虚。再联想自己平时因为头疼脑热看病,一些医生不耐烦的眼神与言语,寥寥询问几句就下诊断书,然后高喊“下一个”,诊断如“行云流水”,在心有余悸的同时,想斗胆为医生平均问诊病人病情19秒“把把脉”。

  首先,很多医生诊断病人病情,似乎不是医生在看病,而是仪器在诊病。所以,病人一看病,不管是否需要,一些医生总是习惯毫不含糊地开出一系列检查单子,让病人先去化验、拍片、做CT 等,结果是,这些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了解甚少,但病人钱却花了一大把。病人有病,通过医学仪器进行检查,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问大病小病、是否需要,都要求作各类检查,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就是因为个中藏有“猫腻”——病人检查的项目越多,医院收入越多,医生个人提成越多。

  其次,医生只听患者自述病情19秒就开处方,还因为很多医院医生的工资与开出的处方挂钩,所以,医生诊断病人越多,开出的处方花费越多,医生的收入自然也就越多。面对长长的排队病人,以及高额收入的诱惑,恐怕没有哪个医生愿意听病人絮叨个人的病情。

  2008年4月,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发表博文透露: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 50% 。廖副厅长当初发博文想表达的观点是:患者对医生的误诊以及医疗事故要有“ 正确的认识” ,即出现误诊或医疗事故都是正常的,即使在医学发达的欧美国家,误诊率也不低。但是,“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 19 秒” ,能看出啥病啊?在我看来,过高的误诊率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

  最近几年,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闹”现象屡屡让医院头疼不已。为应对医患矛盾冲突,个别医生上班雇用保镖,有的医院医护人员头戴钢盔上班,部分地区安排警察进驻医院等等。有媒体报道,当今医生的子女愿意做医生的比例只有17%;58%的医生愿子女与来世不再当医生。想想当今的医疗卫生人员的形象蒙尘,除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之外,一些医院和医生也难辞其咎。因为个别医院和医生对金钱“崇拜”,职业道德沦丧,由此导致居高不下的误诊率,甚至是医疗事故。

  医生只肯听患者自述病情19秒就开处方,这样的诊治,说医生拿病人的病情当儿戏,恐怕并不为过。如此,医患互信如何建立?医生拿什么确保不出误诊?面对这个“19秒”的调研数据,医生们应该扪心自问,多些自省。

  链接:游有方:人生怕三长两短,看病怕三长一短

  活在世上,得留点神,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如若磕着碰着感冒发烧,免不了要往医院跑,虽不至于三长两短,但医院特有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买药时间长、诊断时间短)也足以让人头疼。医院本是“去病”的地方,如果因为“三长一短”而给病人添了心病(或者“新病”),这算怎么回事呢?

  “三长一短”也是医院的老毛病了,有人专门写了论文来攻克这一疑难病症,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似乎不容乐观。据《羊城晚报》昨天报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剑教授在第三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医学临床技能大赛”上向记者透露,国内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说的就是“三长一短”当中那“一短”。陈教授由此提出了“人文医学”的命题,比如医患之间有许多沟通技巧,医生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气,与病人、家属的距离,对病人及家属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了解等,就属于这一范畴。

  按说,诊断时间短也可能是经验丰富的表现,要不老中医怎会那么受欢迎呢?但从陈教授的话来判断,只给病人19秒的时间,显然不是说医术老到,而是指态度轻率。怪不得病人不信任医生,连病人的情况都未了解完整就遽下判断,那开出来的药还不都是“胡庸医的虎狼药”啊。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作为诊病的基本程序,西医至少也不能不闻不问吧。闻与问,是为了病人好,也是为了医生好,否则你诊断的依据从何而来?一味求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能看得好么?看不好,医生和医院的声誉岂不要受影响?当然,如今医疗资源仍然紧缺,是病人求医院求医生,一次不成还得二次三次,哪次都得老老实实挂号排队交钱,医院和医生又何乐而不为?

  这样揣摩医生和医院也许有诛心之嫌。医生这般“大干快上”据说也是不得已———病人太多,不快点哪里看得过来?听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其实还是医院的安排不合理。患者的时间都浪费在挂号、候诊和交费取药上了,而这三个环节的时间若能节省出来,诊断的时间不就可以长些了么?毕竟,19秒实在是太快了,你就是神医也还是太快了,何况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医。大夫老爷、护士小姐们,跟医院的领导说说,改善一下工作流程,除了诊断外,多在其他环节上提高一下效率。我们各条战线内部都有业务交流,医疗系统应该也不例外,彼此取长补短,就是广大患者的福音。千万不能因为医院的“三长一短”而让患者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闹出医疗纠纷来也不好处理啊。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