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商机无限好

2009-05-06 11:16:43    来源:  作者:
    技术问题成最大壁垒

    张洋告诉CBN记者,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的细分市场中,投资最多的是包括大药房等销售终端在内的医药行业。其次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然后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最后是CRO(新药研发外包),而新药研发领域则鲜少有人问津。

    为何舍弃研发、制造和使用环节的成长利润而一味专注没有技术含量的外围流通环节?“因为大部分投资机构看不懂。”文波一语道破天机。“整个医疗体系里面,药厂是非常赚钱的。但制药企业有一期、二期、三期,还有CRO,链条怎样?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导致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很难看懂。”

    中经合的合伙人熊伟铭也有同样的看法,“投资者辛苦等很多年,前期的研发成本也很高,但最后好不容易上市了,可能还不如买股票的PE值高。”

    由于技术壁垒,有些风投甚至不看好医疗器械行业,认为水太深,自己把握不住。而对于投资份额也很高的CRO业内也认为不是长久之计。一位业内人士认为,CRO是种寄生方式,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低分工,虽然能解决一定的资金问题,但金融危机一来,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要把企业真正做好,需要有自己的研发、产品、技术,而不是靠短时间打激素吹成一个胖子。”

    医药研发投资人才匮乏

    医药研发企业具有前期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下称“张江药谷”)党支部书记杨振发告诉CBN记者,在张江虽已聚集300多家相关企业,形成了产业的集群效应,但企业多处于研发期或是初创期,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已创业2年有余的艾琪康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卢福康向CBN记者诉苦,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人愿意投新药研发企业,这也使得他们步履艰难,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些天使投资人。

    但其实,风投也有自己的苦衷,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他们迟迟不敢“下手”的主要原因。一位投资人承认,对一个新药项目,如果是临床后期的,还可以找专家对市场进行论证,但对如果处于研发前期,有时即便是专家也无法对市场前景准确判断和预估,这与投资瞄准的获利原则是相违背的。

    为此,更多的企业目前考虑最多的是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比如争取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资助或是获得专项产业基金或是政府引导基金等的青睐。

    据张江药谷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去年6月浦东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划拨2000万建立,并委托张江药谷投资的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创新基金,目前已确定了首批三家拟投资企业,第二批六家拟投资企业也已通过专家评审。

    但杨振发表示,政府引导的政策性扶持只是一条腿,最终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联合风投机构的力量走稳两条腿。

    此外,杨振发认为,这些企业其实也有“自救”的能力。但企业与企业间只是自扫门前雪,没有整合的意识。在杨振发看来,如果能把这些企业的研发成果或是环节相互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旦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话,不仅能壮实每个研发环节,同时也可解决研发与成果转化存在断层的问题,整体抗风险性就更大。”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