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养医”暂时难废除

2008-11-10 11:10:44    来源:  作者:

  那么如何剥离就是目前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近几年,各地都纷纷尝试药房与医院的剥离,做法以“药房托管”为主。所谓“药房托管”,实质上是药房产权和采购权的分家,是采购权、使用权、审批权的分离,虽然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家,但在目前环境下,药房托管是在“医药分家”的道路上进行的探索性的尝试。

  南京市药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医院药房被医药企业托管是国内许多地区进行“医药分家”改革的一种过渡模式。没有医院对药品经营的垄断,药价自然就会降下来。所有的药品都由一家公司采购供应,没有厂商、品种、价格之争,托管公司不愿、不敢、不需促销,药品回扣和临床促销费等也就自然消失了。一旦医院不再对药房存在依赖,医药分家的时机就成熟了。

  3 财政投入难以到位

  如果“以药养医”真的不“养”了,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砍去药品这一医疗机构目前赖以生存的主要支柱后,谁来补偿医疗机构的损失?

  医改征求意见稿似乎给出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虽然各方一直呼吁国家加大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但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构建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所需的资金难以想象。

  的确,医改动辄几千亿元的投入谁来出,这是关键。经过多年的争论,国家终于明确“政府主导”的方向。但专家指出,财政投入仍然缺乏硬性指标。另外,卫生投入“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很多穷地方的财政能否负担,也考验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力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卫生经济学专家房耘耘教授告诉《市场报》记者,医改的进程与国家资金投入的多少、医疗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国家投入不足、社会机制不健全,医改的进程必将放缓。

  回顾以前医改不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政府角色的不到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位;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个人支付的高达56%。虽然过去政府从来没有否认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未承担到位。如果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仍无任何硬性指标的话,再好的策略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4 处方权成重中之重

  有利益,就有博弈。有专家指出,这次的新医改方案,不仅关键性改革环节没能给出政策路径,而一些比较明确详细的写入医改方案的政策措施,也引来相关方的质疑。

  其中,争议最多的地方,发生在基本药物制度的设想上。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基本药物制度,改变的是药物生产、流通、定价等整个产业链条,调整的是一大批有组织的经济体的利益。

  医生在药品流通领域处于枢纽地位。同时医生是潜在的双重代理人,既可能是患者的代理人,也可能是药商的代理人。

  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设想,国家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

  但是医生愿意配合吗?医生的处方权最终起决定作用,如果医生不愿意,一切的是空中楼阁。

  药品生产、流通、定价的混乱现象无疑最终都能追溯到医生的处方权。撇开医生的行为孤立地看待药品流通,就“药改”论“药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