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药招标制不断降药价 基本药物市场将出现大变局

2012-02-08 16:17:11    来源:  作者:

  以成分最简单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0.9%)为例,在基本药物招标之前的制药企业的出厂价为1.46元/袋,而零售价却达到2.4元。其中64.4%的利润并没有归入制药企业的腰包,而是被一系列曲折而又复杂的中间环节和医院拿去。

  而在这些曲折的中间环节中,仅药品销售环节就分为全国总代理、区域总代理、省级代理、市县级代理、以及针对各个医院的医药代表。其中每个环节都要进行10%~30%的相应加价,才能保证自身的运转和利润。

  “一个月至少要有100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才能养活一个区域医药销售代表。”一家医药公司代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而在医院的采购环节中,尽管原先实施了省级招标,但是,采购量并没有约定。医院对于具体采购哪家生产企业的药品还存在二次议价的空间。为了能够顺利被医院采购,医药代表们还要使出浑身解数进行销售公关。

  “不仅医院的领导和药房的医生需要打点,就连医院的门卫和保洁员都要表示一些心意。否则,医院大门都进不去。”北京市某药品经销商张文初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些打点费用多则十几万少则三两千元,平均算下来,又有大约20%~30%的额外成本需要消费者买单。”

  这还远非全部。药品购销合同签订后,就要进入配送环节。经过两至三级的批发配送后,药品才能真正到达医院的药房,而这其中的每级配送企业又会赚取7%~10%的利润。

  山东齐都药业市场部经理龚维正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消费者支付的高昂的药费,并没有支持制药企业的发展。巨大而复杂的中间环节和医院公关,人为地割裂了市场,将生产企业围困在销售代理商划定经销区域内。而大多数制药企业也乐于‘井水不犯河水’地和谐共存,维持着彼此心照不宣的生产价格,享受着颇为丰盛的残羹剩饭。”

  “以往的制药产业呈现出诸侯割据的格局,再差的企业也死不了,再好的企业也做不大。药价虚高的游戏规则正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些制药企业不但不思进取,反而成为这种桎梏的拥趸。”资深药物流通专家李宪法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药改挤出招标底价

  改变医药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破解医药流通中的利益链条。

  作为药改的核心,新的基本药物制度招标极大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只留下配送企业7%~10%的利润。配合以新招标方案进行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极大地压缩了基层医院的采选药品的公关空间,取消了医药加成。从理论上100%取消了医院环节的药品加价。

  药改将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了起来,动摇了以药养医的利益传送机制,打开了束缚制药企业的机制枷锁,让低廉的药价展现在公众面前。一袋国家最高零售定价2.4元的氯化钠注射液,售价降到1.13元,降价53%;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