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药公司并购的利于弊

2011-09-14 12:28:53    来源:  作者:

  虽然近年来医药行业中的并购此起彼伏,每年都有几十起上市公司的并购,但是纵观整个医药产业结构,中小企业数量还是太多。现在中国有医药制造企业近5000家,大部分年销售额不到1个亿;有医药商业企业7000多家,大部分都是小公司;有医药零售连锁企业1000多家,但是他们的销售规模都不大,门店数量也不多。

  在这种行业结构下,并购和整合将是中国医药行业中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道路之一。通过并购整合,将那些有一定特色但规模不大的药企聚合起来;淘汰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公司;在中国塑造几个有真正竞争力的医药强者。

  并购之于医药研发 是燃料还是毒药

  新药研发似乎更容易受到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处于对候选产品线商业的敏感性和知识产权的考虑,R&D机构重组被作为并购讨论最后商讨的一部分。

  当人们对当今制药行业生产力低下发出叹息时,他们习惯于提到美国FDA批准新药数量最多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就FDA批准的新药数量而言,这10年的创新药审批数量最多。

  A新药与公司数量

  从1990~1999年,平均每年有31个新药(2000~2009年平均每年为24个)获批。FDA批准的新药数量在1996年达到顶峰,为54个。1类药物(如他汀类)具有多种临床治疗价值的同类产品获批,是当时批准新药数量之多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有一大批拥有高研发效率的制药公司。在1996年获得FDA新药批准的企业有很多已不复存在。其中包括法玛西亚-普强,以及欧家农等大型制药公司。

  事实上,在美国药品研究和生产商协会(PhRMA)1998年会员名单中的42个制药商,只剩下11个(约25%)。尽管这些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但与同一时期新建立的制药企业相比,所涉及在研药物的范围更广。

  在90年代,对于一种癌症新治疗药物的想法,能吸引20家制药企业研究开发。鉴于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假定最后有3~4家药厂能开发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也是合理的。大多数公司努力建立更为多样化的研发管线,总体上增加新药发现的机会。

  礼来前研发顾问Bernard Munos200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60年药物创新教训中》提到,新药推出的数量与制药公司存在的数量呈正相关。他对近年来制药行业大型并购热潮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并指出,导致目前大型制药公司陷入研发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模式因循守旧,而与政府上市审批严格、劳动成本增加以及仿制药市场持续增长导致药价下降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B变化无处不在

  从商业角度分析,公司间的兼并收购在避免重复投入、降低成本及产生协同具有推动作用。在过去也不乏成功并购促进公司不断壮大的案例。其中,百时美与施贵宝成功兼并就是极好的例子。通过对两家公司研发部门的合并,将研发中出现的重复项目进行整合筛选,同时增加新的研发项目,但没有出现大量削减研发投入和裁减研发人员的现象。

  近10年发生的大型并购却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如今的重大并购不仅大幅削减研发,甚至将整个研发中心关闭淘汰。辉瑞就是一个典型。有关辉瑞因重组兼并的变化无处不在。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