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灵医药医药资讯
虚假信息举报:点此处对话

老百姓为什么不愿不去社区医院

2008-07-10 10:22:43    来源:  作者:

  “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是近年来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了解,2006年2月,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试推社区医院转诊制;2007年4月1日,一场轰轰烈烈的“专家下社区”活动在北京展开。

  这一举动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此前一项入户调查显示,78.9%的老百姓表示,愿意到社区医院看感冒等小病。然而,实际求医行动与最初意愿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门庭若市的三甲医院相比,社区医院显得有些冷落,有些医院甚至一天只能接待一两位患者。问到原因,不少百姓表示,社区医院实在难以让他们放心。

  医生资质最让人不放心

  6月5日下午,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一楼输液大厅注意到,这里密密麻麻坐着上百位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告诉记者,她是从八里庄坐公交车过来的。“以前我也在社区医院输过液,可那儿的医生水平实在有问题,扎个针半天都扎不进去。还不如到大医院来呢,医务人员水平高,看病踏实。”旁边一位大爷插话说:“可不是嘛,我们那儿的社区医院还有好多限制,比如中午时间不让输液等。即便开药,也有很多是开不到的。我们那些老街坊得了病都到大医院看,只有一些坐着轮椅、行动实在不方便的人才去社区。”

  此前一项入户调查显示,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区医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医生水平低”(33.6%),其余依次为“医疗服务项目有限”(23.4%)、“医疗设备陈旧不全”(23.4%)和“药品品种不全”(23.1%)。

  社区医院究竟怎么样

  可见,在一些老百姓心目中,社区医院遭遇了“信任危机”。那么,社区医院究竟如何,它能为百姓提供哪些方便,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6月30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社区医院。在位于朝阳区高碑店附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主楼正在施工,门诊被搬进了后面的小楼里,找起来就费了不少时间。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社区医院原本人就不多,自打主楼装修之后,来的人就更少了。记者随后在门诊楼中看到,空荡荡的走廊中,仅坐着五六位候诊的人,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而在团结湖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附近居民,其中6位都说不清楚自己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在什么地方,其余人中,也仅有两位60来岁的老人表示,自己曾去社区医院开过药、看过病。在团结湖卫生服务站,记者注意到,这里同样在进行装修,医生出诊时间也因此做了改动,其中,急诊截至晚上9点前。候诊走廊的椅子上,只有一人孤零零地等候着。记者逗留的十几分钟里,看到三位老人拿着几盒药匆匆走出来。

  在朝阳路附近的另一家社区服务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务人员向记者透露了社区医院存在的现状和其中面临的困境。首先,在开药方面,限制比较大。“社区医院的很多药不只开不到,即便开到了,也不能走医保。”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晓燕表示,社区医院的常用药由312种、926个规格组成,“的确有很多大医院开出的药没有纳入其中。但目前,我们从药品制度上也正在放开,考虑再增加部分药品。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愿意到社区买药的,毕竟社区医院的药比大医院便宜不少。”据了解,从2006年12月25日起,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常用药全面实行新药价,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医院加价。这样一来,在社区医院开药便宜,又不用排队,因此的确受到了不少老病号的青睐。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