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回归公益路

2008-11-06 09:59:06    来源:  作者: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希望借此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医疗领域的突出矛盾。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性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国家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实行‘以药养医,鼓励创收,政府差额拨款,自行支配’的收支管理体制,基本上都是自筹自支,收入与经营挂钩。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老百姓就医负担增加。 ”孙焕说:“和平区实行‘收支两条线’,就是为了切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收入的利益链条,打破‘以药养医’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质。 ”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社区医院’的医生只管看病不管创收,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的‘大处方’便失去了生存空间。 ”10月31日,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廉洁谈起了对“收支两条线”的看法。

  从今年开始,沈河区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3000余万元,用于全区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日常运转。 “对 ‘社区医院’来说,这意味着不用为生存问题发愁了。 ”廉洁告诉记者:“过去,政府投入不足,‘社区医院’不靠卖药创收办不下去,我们最闹心的事情是如何正常开支,保持收支平衡。为了生存,必须把创收指标分解到各个科室。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家门口的医院’要想优化服务、利民惠民,很难成为现实。 ”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再不用想着多开药、多开检查单来赚钱了,‘收支两条线’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抓医疗质量,抓为百姓健康服务上了。 ”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薛伟兵接受采访时说。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我们干的不挣钱的活多了,但动力足了,工作比原先忙多了。 ”作为“社区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沈阳市和平区马路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杜雪梅说起改革前后的对比,举了一个例子:“原先,我们的生存靠市场,靠每天能治疗多少病人,靠病人能消耗多少药品;但是,在与大医院的竞争中,医疗条件丝毫不占优势的我们处于绝对下风:有时候,医生比病人还多,经常开不满全额工资。 ”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和平区卫生局副局长孙焕告诉记者:“实行‘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向提供平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转化,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只有政府投入到位,才能切断医务人员服务与收入的联系,有效根除‘以药养医’的弊端;才能解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后顾之忧,恢复其公益性质。 ”

  数字充分说明了一切。和平区实施“收支两条线”后,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基本医疗门诊量为32.5万人次,健康管理、随访、妇女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为78万人次,公共卫生服务占机构总体工作量的70.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门诊量超过51.5万人次,同比增长56.5%。

  “药品零差价”,打破“以药养医”怪圈

  “在社区看病买药,确实便宜多了。”10月30日下午,在和平区马路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输液的崔铁森算了一笔账:“同样是红霉素,在这里注射一次只需要10元多一点,比大医院合适;在这里注射一星期的费用,在大医院都过不了两天。 ”他告诉记者,这10元包括:一次注射三支红霉素,费用3.6元;再加上处置费6元和其他注射液体的费用。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