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熊胆被认为性寒、味苦,归肝、胆、心经,其核心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平肝利胆、明目。中医认为,熊胆的苦寒特性有助于清除“肝火”,辅助肝脏排毒。
然而,这些认识属于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难以直接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翻译或验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从熊胆粉中分离出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熊去氧胆酸。该成分已被现代医学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肝脏与胆囊疾病,例如胆固醇性胆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胆汁淤积性肝病等,并已制成熊去氧胆酸胶囊、熊去氧胆酸片等化学药物在临床使用。
不少人误以为“服用熊胆粉就等于补充熊去氧胆酸来保护肝脏”,但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首先,天然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不稳定,作为药材难以像化学药物那样实现精准的剂量控制,疗效与安全性无法保障。其次,熊胆粉成分复杂,除熊去氧胆酸外还含有其他多种成分,可能带来未知风险或副作用。此外,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严格的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熊胆粉对各类肝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其效果远不如提纯的熊去氧胆酸药物明确。
除了药理问题,讨论熊胆粉还绕不开伦理层面的考量。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熊胆粉来源于“活熊取胆”,这一过程极其残忍:熊被常年囚禁于狭窄铁笼,腹部留置导管或形成永久瘘管,每日被抽取胆汁,长期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并伴随严重的健康问题。
实际上,我们完全无需通过熊胆粉来获取其对肝脏的潜在益处。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已提供了众多安全、有效且人道的替代选择:
熊去氧胆酸制剂:如医生认为需要该成分治疗相关疾病,可开具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药品(如优思弗),成分明确、剂量可控。
传统草药替代品: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许多草药具有与熊胆类似的“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功效,例如:
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菊花、夏枯草、决明子:清肝明目;
人工牛黄:在息风止痉、清热解毒方面常被用作熊胆的替代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