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京城‘医托’利益链

2010-11-03 21:18:44    来源:  作者:

  2010年10月19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一间法庭里,7名涉嫌诈骗的被告人并立两排。站在前排的解文进高扬着头,十分冷静,格外显眼。在被法警带出法庭后,面对追上来的媒体记者,他坚定而执著地说:“出来后还要干这行。”

  揭开京城“‘医托’江湖”

  今年50岁的解文进,是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地道北京人。案发前,他经营着一家名为北京大观园畅海中医门诊部的民营医院。提到这家医院,很多外地到北京寻医问药的患者都很熟悉。

  这家医院“知名”的原因并非医术高明,也不是医德高尚,而是因为在北京许多知名医院的门口,都有一些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外地人向过往的人群兜售这家医院的广告。这些人就是解文进的同伙,是北京大观园畅海中医门诊部的职业“医托”。

  大观园畅海中医门诊部最初是解文进的弟弟创办的。2006年,解文进向卫生部门提出变更申请,正式成为大观园畅海的法定代表人。解文进只有高中文化,从未接受过医学方面的专业教育。面对手里的这家医院,他清晰地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位置上。

  2009年春节前,经朋友介绍,解文进结识了想要承包诊室的湖南人张伟。张伟来北京之前是湖南省衡阳市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曾3次被刑事处罚。2008年,他接到在北京“工作”的同乡陈刚的电话,告诉他“在北京干‘医托’可以挣钱”。之后,他决定北上“淘金”。

  当时,陈刚是大观园畅海第8诊室的承包人。张伟来到北京后,直接投奔了这个同乡,开始帮助陈刚安排“医托”到北京各大医院招揽病人。一来二去,张伟直接联系上了院长解文进。

  2009年2月,陈刚离开了北京,大观园畅海第8诊室的承包机会落到了张伟头上。面对充满诱惑的“商机”,张伟拉拢了3个同乡,信誓旦旦地向解文进保证“有客源”,一起把第8诊室承包了下来。上任后,张伟作了两个决定:一是发动自己的朋友、亲戚和老乡,从老家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输送“帮手”;二是把“北京金太和中医药研究院”的招牌,挂在了大观园畅海的门前。

  金太和中医药研究院是解文进的科研阵地。用解文进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个研究院的名号,更能增加患者对‘医托’的信任”。解文进设立研究院的另一个原因是,从2006年至2009年9月,卫生监管部门共收到针对大观园畅海的129起投诉,其中2009年为27起,投诉内容为“医院雇用‘医托’欺骗外地病人”等,大观园畅海在业内已经名声不好。用“中医药研究院”的牌子吸引外地病人到大观园畅海看病,就能继续混迹于京城“医托”江湖。

  合作计划敲定后,解文进与张伟谈妥了一切承包事项,并亲自找到了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大夫王进海,告诉他,门诊部“医托”多、病人多、效益好。坐诊医生一到位,大观园畅海第8诊室就开始营业。而解文进与张伟匆忙间连简单的一纸合同都没有签。

  起底儿“医托”利益链

  根据解文进与张伟的约定,第8诊室的收入(即购药费)按比例分成。18%的购药费由解文进本人直接提取,作为医院的管理费。剩余的82%,除了发给“医托”的一小部分酬劳外,剩下的“大头”由解文进和张伟等其他4名承包人按比例瓜分。解文进的比例是固定的,其他几个人的比例则完全要看自己手中“医托”资源的多少。除此之外,第8诊室每月1万元的房租以及所有的挂号费,全部被解文进收入囊中。坐堂问诊的王进海,可以从第8诊室领取每天350元的坐诊费。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