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形成存在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又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月经异常和不孕。巧克力囊肿的病因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扩散、遗传等有关。月经状况、避孕措施、环境因素等是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
巧克力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联合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囊肿大小、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及生育需求等因素来综合制定。其中,囊肿小、症状轻的轻度患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囊肿大、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的患者则可以考虑手术(经腹或经腹腔镜的手术),联合术后药物巩固治疗;无生育需求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根治性手术(如子宫+附件切除)。
治疗巧克力囊肿的药物主要包括: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病变引起的轻微腹痛或痛经,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常见药品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激素类药物:
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常用药物有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
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无周期性的低雌激素状态,并与内源性雌激素共同作用,造成高孕激素性闭经和内膜蜕膜化形成假孕。常用药物有醋酸甲羟孕酮片、炔诺酮片等。
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强抗孕激素作用,可以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常用药物为米非司酮片等。
达那唑:可以抑制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峰,抑制卵巢合成甾体激素,导致子宫内膜萎缩,出现闭经。
孕三烯酮胶囊:与达那唑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较小。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此疗法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可使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常用药物有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
中成药:活血化瘀、消瘀散结类的中成药,对盆腔血液循环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常见药品如桂枝茯苓丸、散结镇痛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