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后市走强价格上涨2009.9.13

2009-09-13 12:25:36    来源:  作者:

    百合为我国传统药食两用品种之一。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百合同我国其它药材一样历经坎坷,跌宕起伏,价高时升至30元(千克价,下同),价低时落至3元,颇让多商和药农感慨万千。但市场无定势,2006年百合市场峰回路转,呈现出产销两旺,价格稳定,稳中趋升,后市向好的良好态势,引起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的普遍关注。今年以来,百合渐成中医药界关注的热点品种,也是保健品、食品和蔬菜市场多商关注的焦点品种。

    2006—2009年百合持续四年产销稳定的主要原因何在?百合市场将走向何方?笔者对此进行了市场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于后,仅供药界人士参考。

    一、历史行情跌宕起伏

    据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百合价格走势的调查显示,1980—2009年30年间,百合市场历经以下6个不同发展时期:

    1.低迷期(1980—1987年)

    市场用量极少,药用食用少人问津,市价低迷不前。

    2.恢复期(1988—1996年)

    我国改革开放后,医药、保健、食品、蔬菜等四大市场异军突起,对百合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每年递增10%以上,但产量尚未同步增长,市场出现缺口,拉升价格逐年走高,由1988年的5—8元,上涨至1996年的11—13元,创下建国来第一个高价记录。

    3.高价期(1997—1999年)

    市场需求再度升温,由1996年的1000—1200吨,锐增至1500—1900吨左右。由于野生产量匮乏,家种产不足需,加之各地库存空虚,导致多家用户高价争购,价格大幅上涨,由1996年的13元,1997年上涨至20元,1999年攀升至30元顶峰,再次刷新建国以来13元的高价记录。

    4.低价期(2000—2002年)

    “物极必反“,市场没有永远的高价。在高价的刺激下,主产区一哄而上,对野生百合滥采滥挖,掘地三尺。与此同时主产区广大农民盲目发展家种百合,最终导致产量较前10年锐增50%,年产3000吨左右。但市场需求未同步增长,造成产量过剩,市场爆满,后市价格跌落谷底,由30元降至4.5—5元。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