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刚性上涨,未来中药材涨价或成定局

2011-01-10 13:30:48    来源:  作者:

  三七等“天价”中药材或退市

  中药材价格在跨年后仍然延续着疯狂。7日,记者在长春中药材市场走访时了解到,金银花、三七的价格仍处在高位。业内人士指出,去年暴涨后的中药材没有放缓上行的步伐。劳动力、生产、物流等成本的增加,为中药材继续上涨提供了动力。

  高价困惑

  度过了涨声不断的2010年,庄琪的中药材生意仍然不见回暖的迹象。“我主做三七,2009年的时候进货最高价格才60-70元/斤,而目前的价格却达到了350元/斤,吓人呀这价。”庄琪说。

  进货价格过高,没有人能够扭转改变,但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固定客户的需求却是逐日的减少,这对他们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在两个月前,庄琪跑遍了南方的药材产区,希望在药材产地收获较为廉价的中药材,最大程度上压缩成本。可现实情况是以上努力只换来一堆无用的名片,便宜货没捞到,车费花了2万多。

  记者走访长春市部分药店发现,金银花、连翘、红花等前期涨幅比较明显的中药材目前价格仍然上涨,其中多数商家的三七、太子参已经处于断货状态。

  退市隐忧

  批发商有苦难言,终端商家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中药材价格浮动空间太大,存货卖完了,就不进货了,一些缺货的药就暂时退市了。”长春南广场附近的药商李经理告诉记者,现在价格较高的几种中药材如三七、太子参等已经断货,其他商家也出现这种现象。他坦言,中药材生意不好做,与西药相比,销量一直落后,加之前期成本上涨,综合售价有所提高,这让本来就很不景气中药材市场雪上加霜,暂时退市也是出于经营上的避险考虑。

  中国中药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在5%至180%。其中28%的中药材涨幅超过51%;有6%的中药材涨幅逾181%,有2%的中药材涨幅超过300%。冬虫夏草、水蛭、松贝母、青贝、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药材成为涨价大潮中的领跑者。

  涨价延续

  中药材的价格还能涨多久,涨价风是否还能延续?

  吉林省中药材业内人士刘平告诉记者,在经历了此前大幅上涨之后,多数中药材的价格相对于合理价位已经偏高。但由于个别种类中药材当下产量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囤积的中药材仍被部分商人控制,市场货源的紧缺性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改变。刘平表示,个别药材品种虽然供给有限,但仍有市场需求,价格刚性上涨,未来中药材涨价或成定局。

  新闻链接:近500种常用中药材持续涨价 太子参等涨最多

  中新社北京1月2日电 (记者 曾利明)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今天在酒仙桥一家中药店买金银花,付款时才发现,原来只需15元人民币的100克金银花已涨至55元。药店工作人员解释称,涨价的不止是金银花,去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常用中药材价格一直在涨,太子参已从年初的每公斤53元增至240元,有的药店只好停售。

  中国中药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证实:去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在5%至180%。其中28%涨幅超过51%;有6%逾181%,2%超过300%。冬虫夏草、水蛭、松贝母、青贝、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位列上升榜首。中药材持续涨价明显增加了医院中药制剂的成本和消费者的负担,也给中药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对涨价原因的分析是:由于有许多中草药品种都依赖人工种植,粮食价格提高后,药农改种粮食作物,减少了白芷、黄芪等生长期长、成本高中药材种植面积,导致产量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社会需求量急剧增加,游资推动市场价格急速变化,物价整体上涨引起链锁反应也是引发涨价的因素。

  业内专家认为,中药材减产和野生药材大幅减少是中药材价格攀高的主要因素。从2000年起,全国药材总产量年均递减20%左右。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而中药应用日益广泛,需求迅速增长,缺口越来越大,中药材市场必然逐步形成卖方市场。专家同时提醒有关部门,关注游资进入药市炒作中药材的情况。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