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宋大才解释药品“降价死”

2013-01-09 16:05:39    来源:  作者:

  近几年,由于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民生问题得到极大地改善。就药价而言,降价已经降了多次,但是效果却未达到预期。因为一部分降价范围内的药品在市场上消失不见,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不在降价范围内,但成分、功效相差无几的新药,只是价格却比原来提高了许多。

  发改委欲解决药品"降价死"怪圈

  据《经济日报》报道,为何药品一降价,就很快在市场消失?药价虽多次调整,为何仍居高不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平均降幅15%,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0%。

  药品降价深受百姓欢迎,但不少患者担忧,过去有些药品一降价很快在市场上消失,被戏称为“降价死”,此次调价会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也有人说,药价虽多次下调,但为何药价仍居高不下。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和专家。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药品“降价死”主要还是个别企业的个别品种。一部分原因是有些药品临时性供应下降,但短期内会恢复供应。他坦承,文件生效后,有些药品可能会短缺,但随后会恢复供应。

  “一些规格或制剂消失也可能是企业经营不善引起的。”宋大才说,这种情况会有其他企业的其他药品保证供应,符合调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衷。

  此外,也有少量药品因发病率低导致企业利润低不愿意生产和某些药品原料国内不能生产导致药品供应不足。有关专家表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不完善,和配送不及时也是造成“降价死“的重要原因,今后需进一步完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

  宋大才说,保证药品可以持续的供应,是药品调价的基本初衷。此次调价考虑了补偿企业生产成本,将保证企业合理利润。

手机:   汉字数